I.巴利語詞的構成 | II.語尾變化表 | III.查字典要領 | IV.經文解讀範例 |
IV.經文解讀範例: 初學習解讀巴利經文者,辨識經文用字的原形去查辭典為最吃重的工作,但這個能力必會隨經驗的累積而增強,千萬不要被剛開始的生疏所挫折而放棄了。 句子的主結構為「主詞+動詞+受詞」,巴利語句子中的主詞、動詞、受詞均由「語尾變化」來決定,順序可以任意放置(但習慣上整句中所要強調的字放在第一個,稱呼對方的「呼格」放在第二個,動詞「常常」放在最後),所以分辨「語尾變化」成為解讀句子的首要事項。這當中,我覺得「動詞」相對好辨認,所以我都先找動詞,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多是 -ti ,不必去字尾詞典就查到,其他動詞常見的變化如-tabb- -eyya- -māna- -ssa- -tha -āmi -tvā -tu。而主詞多為-ā或-o結尾,受詞多為-ṃ結尾,但-o結尾與-ṃ結尾主詞、受詞也有可能,必須進一步分辨,比較費神。 以下以AN.1.1經文為範例: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查字典:Namo(Nama, 中性名詞或不變化(名)詞/南無; 禮敬; 禮拜) ta(代名詞/那;那位) bhagavant(男性名詞m./世尊;有幸者;薄伽梵) arahant(男性名詞m./阿羅漢; 應供; 值得領受者) sammāsambuddha(sammā+sambuddha, 男性名詞m./遍/等/完全+正覺者)。-ssa與-to皆為dat./gen.的語尾變化,dat.與格(為格)表示i. 對… ii. 為,gen.屬格表示…的(領屬,「所有的」狀態),這樣,查出每個字的意思,帶入語尾格變化的含意,就成為「對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禮敬」,習慣上都理解為「禮敬那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這是一開始佛弟子對佛陀尊敬的通例。請注意這裡的「禮敬」(Namo, Nama)是名詞而非動詞,而ta bhagavant arahant sammāsambuddha是同一指涉,所以這些字的格變化必須同步。這「句」沒有到動詞,一般沒有動詞的情形只能是be動詞被省略,這時的「受詞」會成為主詞語尾變化的主詞補語(說明主詞),這在這「句」不適用,理解為慣用片語可能是最恰當的。 點心攤: 1.慣用片語不必有完整的「主詞+動詞+受詞」形態。 2.這裡看到一種「與格」用法。 3.同一指涉的每一關係字用相同的「格」。 Aṅguttaranikāyo 查字典:Aṅguttara-nikāya,增支部。 Ekakanipātapāḷi 查字典:Ekaka+nipāta+pāḷi,一+集篇+經典(線;巴利)。 Rūpādivaggo 查字典:Rūpa+adi+vagga,色+等(等)+品。 Evaṃ me sutaṃ 查字典:Evaṃ = eva + ṃ,但帶語尾變化的Evaṃ在經文裡經常出現,一般字典也收錄了: evaṃ:adv. [〃] 如此, 這樣, 像這樣, 諸如此類(水野弘元)。 me:這也是經文裡經常出現的字,一般字典也收錄了: 查字典: me:ahaṃ の acc. instr. dat. gen. (水野弘元)。 這是「我(ahaṃ)」的受詞(acc.)、具格(instr.,以我)、為格(dat.,為我)、屬格(gen.,我的),但到底要選哪個格呢?那要由句中的相關字決定。 suta:可以視為 -ta 語尾變化的字,查語尾變化表,得知此為過去分詞語基(pp. stem.),所以不必去語尾,直接查字典: 查字典: suta:① a. n. [suṇāti 的 pp., Sk. śruta] 已聽聞的, 所聞, 聞, 天啟(天的啟示), ヴェーダ(Veda, 吠陀), 博聞. …… ② m. [〃<sū, su] 兒子. f. sutā 女兒 (水野弘元)。 「② m. [〃<sū, su] 兒子」在這裡不可能,排除,那就是聽聞(suṇāti)的過去分詞(pp.) 「具格(instr.) + 過去分詞(pp)」為巴利語經文中的典型句型,所以這裡的 me 就是「我(ahaṃ)」的具格,me sutaṃ 就是「被我聽聞」的意思,Evaṃ me sutaṃ成為「這樣被我聽聞」(主詞+過去分詞展現的被動動詞),但我們的語言比較習慣用主動式,所以轉譯為「我聽到這樣」(標準的「主詞+動詞+受詞」句型)。 點心攤:這裡看到「具格+ 過去分詞」用法。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查字典:eka(一) samaya(時) bhagavant(世尊) sāvatthī(舍衛城) viharati(住) jetavana(祇陀[太子]的樹林) anāthapiṇḍika(給孤獨) ārāma(園/園林) 本句-ti 結尾的即為viharati(住),這是動詞,主詞多為-ā或-o結尾,本句就是bhagavā(世尊)了,從語尾變化表可以查到-yaṃ, -e均為「處格」,表示所在位置,-ssa為「屬格」,所以sāvatthiyaṃ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為「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的園林」,這是經文中常出現的地名。在字典samaya詞條下,通常附列ekaṃ samayaṃ(一時adv.),這個時間副詞已成為經文裡的一個慣用片語,整句就可理解為「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點心攤:這裡看到典型「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子。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bhikkhavo”ti. 查字典:Tatra(在那裡) kha(確實) bhagavant(世尊) bhikkhu(比丘) āmanteti(出聲招呼/召喚) bhikkhavo(比丘, pl.呼格) “bhikkhavo”ti中的引號「" ”」為編經者加入(其他標點符號亦然),其實ti = iti = 引號,kha通常視為虛詞,可以不必譯,整句就可理解為: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Bhagavā etadavoca etadavoca = etad(這麼a.) + avoca(說aor.):這麼說 “Nāhaṃ, bhikkhave, aññaṃ ekarūpampi samanupassāmi yaṃ evaṃ purisassa cittaṃ pariyādāya tiṭṭhati yathayidaṃ, bhikkhave, itthirūpaṃ. 查字典:Na+ahaṃ(不+我/主詞), bhikkhave(bhikkhu的多數pl./呼格voc./比丘們), añña(其它) eka+rūpa+pi(一+色+也) samanupassāmi(動詞samanupassati的現在式pres.第一人稱1sg) yaṃ(原形ya/該處/關係代名詞,相當於英語中的that) evaṃ purisassa(原形purisa/男子的屬格gen.) cittaṃ(原形citta/心) pariyādāya(pariyādāti的連續體ger./遍取) tiṭṭhati(動詞/住立;存續) yathayidaṃ(yathā+ida/如+這), bhikkhave, itthirūpaṃ(itthi+rūpa/女子+色) 點心攤: 這裡看到一種「關係代名詞」(yaṃ)的用法,代表的是前面所說的主要名詞(rūpa,文法書上稱為「先行詞」)。 Itthirūpaṃ, bhikkhave, purisassa cittaṃ pariyādāya tiṭṭhatī”ti. Paṭhamaṃ. 這句話已無生字,不必查字典了,只要確認主詞(Itthirūpaṃ)、動詞(pariyādāya tiṭṭhati)、受詞(purisassa cittaṃ),意思就明白了。tiṭṭhatī”ti=tiṭṭhati+iti(引號),Paṭhamaṃ(第一的)是此經在本品中的編號,應該是編輯者編入的。 第二經以後,您可以試著自己解讀,有問題歡迎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