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巴利語詞的構成 | II.語尾變化表 | III.查字典要領 | IV.經文解讀範例 |
I.巴利語詞的構成: 接頭詞(pref.) + 語基(Stem)+ 語尾變化(Ending) 接頭詞:為語基的否定或強調,或附加意思, 接頭詞不必然每個字都有,常見的如: a-(後接子音), an-(後接母音):無, 非, 不 du-:惡- ; 難- su-:善- ; 易- ud-:上- ; 外- o-, ava-:下劣- vi-:離, 逆, 無 paṭi-:逆, 相反, 回, 反對 abhi-:對-, 向-, 勝過-, 越過-, 在-之上 語基:為語詞意思的主要部分,查字典時以這部分為主。 語尾:名詞為格變化,動詞語態變化。 句子主結構的「主詞、動詞、受詞」,在巴利語中以「語尾變化」決定,而非我們習慣的前後位置決定,再者,巴利語辭典收錄的字條,動詞都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其它都是該字的原形(即未含語尾變化),所以分辨「語尾變化」成為解讀句子的首要事項。 常見的格變化:主格、業格、呼格、具格、從格、與格、屬格、處格,其含意請參看語尾變化表的「格變化/語態及譯詞」。 常見的動詞語態變化:人稱(你/我/他),數(多數/單數),時態(過去/現在/未來),語氣(願望/命令/被動/使役/可能),條件(如果),分詞。 例:ananuppattaṃ未到達 = an(未) + anuppatta(到達) + ṃ 這是典型的「接頭詞 + 語基 + 語尾變化」結構, 而以下幾例則是在經文中不難見到的「複合詞」。 例:nibbidāvirāgo厭與離貪 = nibbidā厭 + virāga(o)離貪 例:ḍaṃsamakasavātātapasarīsapasamphassenapi(也被與蠅、蚊、風、日、蛇的接觸) = ḍaṃsa(虻/蠅) + makasa(蚊) + vāta(風) + ātapa(陽光/熱) + sarīsapa/siriṃsapa(蛇) + samphassa(接觸) + ena(語尾變化/具格) + pi(也) 例:cīvarapiṇḍapātasenāsanagilānappaccayabhesajja- parikkhārānaṃ(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 = cīvara(衣服) + piṇḍapāta(施食) + senāsana(住處) + gilāna(病人) + paccaya(緣) + bhesajja(醫藥) + parikkhāra(必需品) + ānaṃ(語尾變化/與格或屬格/多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