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隨身剪輯(紙本311頁) 莊春江 剪輯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九、止諍
因見解、利益的相衝突,爭執,就經常在我們的周圍,不斷地發生者。爭 執中的主角,就是人們的主宰欲。
其實,每個人的因緣,千差萬別,要取得完全的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容忍著個別的差異,考慮著不同的因緣,將有助於平息爭執、瞋心、怨恨 與敵意。
面對著不同法門的提倡,也應當以不同的因緣,不同的需求,來理解與容 忍。如不如法,就只有留待選擇該法門的實踐者,去辨異與抉擇了。

88.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中‧七二)(長壽王本起經)

※對執著的人們來說,「理愈辯愈明」是一件做不到的事。
能平息紛爭的最可貴的方法,就只有忍耐了。

89.莫見長,莫見短,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無鬥無有諍,慈心愍一切;無患於一切,諸佛所歎譽。
是故,當修行忍辱。(增‧二一二)

※怨怨相報,累積愈來愈多的新仇與舊恨,這樣,哪有停止的時侯呢?

90.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雜‧一一二三)

※不管是勝還是敗,爭執,是不會有贏家的。敗者固然受打擊,就是勝者, 也難免於被報復的心裡壓力。

91.五法得舉他罪:(1)實;非不實、(2)時;不非時、(3)義饒益;非非義饒益、(4)柔軟;不[麤]澀、(5)慈心;不瞋恚。(雜‧四九六)

※要忍辱,不報怨,不爭執。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在團體中,修行者都得成 為鄉愿。修行人應當以(1)「確定是事實」、(2)「選擇適當的時機」、(3)「是對他有助益的」、(4)「態度溫和的」、(5)「內心不帶瞋恨的」等五個原 則,彼此協助,無爭地相互糾正缺失,發掘缺點,以求進步。

92.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有名鉢,有名匕匕羅。如彼所知,我亦 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故。
如是,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世間 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之何?(雜‧八四)

※什麼是佛陀的「自知自覺」?經中說是「色、受、想、行、識無常、苦、 變易法」。
對於世間的人文習俗,團體的共同約定,修行者當以隨順、無諍的態度, 柔軟地應對。然而,對於佛法的價值觀,則應當是以堅定、嚴格的態度, 來自我要求。如果,遇上了無法理解,或不認同佛法價值觀的「盲無目」 者,也只能無諍地對以「我其如之何」了。

93.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決定)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 答者、止論不止答(不必回答)者、處非處(理、非理)不住(確立)者 、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行)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 ,亦不可共論。(中‧一一九)(說處經)

※知了適不適合共同討論、切磋的對象,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論辯與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