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隨身剪輯(紙本311頁) 莊春江 剪輯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七、欲愛
欲愛,包含了對異性的欲,對親人的愛,對好友的情,對所有自認為屬於 「我」所擁有一切的黏著,乃至於對自己的生命之愛。這些粗重、細潛程 度不同的愛,是情感上的執著。然而,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理 智、觀念上的執著--認為生命中,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核心,不會被改變 ,就像基本元素性質一樣的真正我(真我),在主控著,這就是佛教典籍 裡,常說的「我執」--對「真我」的執著。
欲愛,也稱為欲貪、貪愛、愛染。它總帶著想要得更多,要得更久的衝動 ,而不甘於隨順因緣條件。所以,就會讓人們:因為得不到而渴求,因為 擁有而怕失去。一旦失去了,輕者捨不得,覺得好可惜,重者恐怕就會憂 悲惱苦,覺得痛不欲生了。
欲愛,在所有生命的苦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3.一曰摶食[麤]細,二曰更樂(觸),三曰意念,四曰識也。
彼四食者,因愛、習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
(中‧二0一)(嗏帝經)

※四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四種食物分類:包括飲食(摶食),情感(觸→ 受),活下去的意願(意念),以及攀緣執取,為貪愛所染的識(請參考 本《剪輯》第二六條經文)。雖細分為四,但也可以略分為二:即屬於物 質上的第一種,以及屬於精神上的其它三種。而更進一步,可以再歸結為 一類,那就是欲愛了。所以說:欲愛,是滋潤著這個雜染生命,最重要的養料。

54.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
如是凡愚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 渴,輪迴於色、受、想、行、識,隨色、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 ,不離於色、受、想、行、識。(雜‧四四)

55.(1)貪欲、(2)瞋恚、(3)憍慢、(4)癡、(5)疑、(6)見、(7)欲世間;此七使,使眾 生永處幽闇,纏結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軛,共相牽引,不得相遠。
由此七使,便有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 界。(增‧三五七)

※使,通常以煩惱的概念來詮釋。然而,使,亦含有驅使的意思。七使,就 是七種驅使眾生,流轉生死的力量。經文又說,七使之中,以貪欲使與無 明(癡)使領銜,其餘五使,追隨在後。這就可以歸結眾生的生死為︰「 無明所蓋,愛結所繫」了。
什麼是無明呢?根深蒂固,不符合事實真相的認知與衝動,統稱為無明, 這是屬於理智上的染著。其中,又當以執著「有我」的錯誤認知,最為主 要。
貪愛,雖然是根緣於無明,而表現於情感上的,然而,屬於情感上的貪愛 ,也還能更增加理智上的渾沌呢! 像這樣,人們被貪愛這條繩子,圈在無明這根柱子上,一直在生與死中間 漂泊,離不開「長夜輪迴生死」的苦海。

56.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 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雜‧九七六)

※愛,就像一張縱橫糾葛,錯綜複雜的天羅地網,教人難以脫離;也像隨風 輕飄,處處附著的芒絮,不知不覺地,就又黏上來了,泉湧不斷地與眾生 形影相隨,而且從這輩子,跟到下輩子,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
當自警惕啊!

57.諸有眾生,興欲愛想,便生欲愛,長夜習之,無有厭足。(增‧一三六)

※人們心中想著欲愛,欲愛的需求,就不由得地生起來了。這是長久以來, 人們的習性,以及行為的模式啊! 欲愛,就像個無底洞,永遠都填不滿。

58.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如是,欲轉增多,欲 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為樂。
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
(中‧一五三)(鬚閑提經)

※欲愛,催促著人們不停地追求著。追求中的人們,忍受著所求未得的煎熬 (為欲熱所熱),而得手的人們,在成功的歡悅下,很快地,就忘了從前 經歷的煎熬,反而以欲愛為樂,於是,欲愛就更多了。
像這樣,人們沈迷於欲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甘心為欲所食一樣。所 以說,如果不能斷除貪欲,不能離開欲愛,而想獲得內心的平靜(內息心 ),那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啊!

59.怨憎、恩愛,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
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60.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中‧二一六)(愛生經)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梵志,他所疼愛的獨生子死了,使得他哀傷過度,不 吃不喝也顧不了自己的儀容,每天只顧到兒子的墳墓去哭,沒有辦法過正 常人的生活,佛陀因而為他作了這樣的開導。然而,這位梵志雖然活生生 的經歷了這樣的痛苦,卻仍然無法覺悟,聽不進佛陀的開導,掉頭就走。
對凡夫來說,由於執著,愁憂、怨憎,總是在愛的後面,悄悄地、緊緊地 跟隨著。然而,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跟在後面的愁憂與怨憎,不願 意去正視它,只顧歌頌著眼前的愛。

61.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 欲生,欲習(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雜‧九0五)

※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這是佛經中,所 列舉的人生「八苦」。八種苦中的後四種,是屬於心理上的,很明顯地, 都是來自於欲了。即使是偏於身體上的前四種苦,如果沒有欲的催化,也 不會造成心裡困擾的。所以經中會說,一切苦,都以欲為主要的起因了。

62.於色、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
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雜‧七)

※「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啊!原來,是我們捨不得離開「愛喜」--愛喜著苦,才不得解脫的啊! 想一想,有哪一次的憂、悲、惱、苦,不是由於自己昧於因緣的執著呢? 真是「煩惱皆自尋」啊!

63.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 子見女色(女子見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意不捨離,周旋往來 ,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是故,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存在兩性間的恩愛,是這個世間最普遍,而且是最強烈的特性了。這是男 女雙方都存在的,所以經中說「男子見女色」、「女子見男色」,分別以 兩個經來作敘述。此處只是為了簡略,而併作一經表示,原典中,看不出 有以哪一種性別為中心的意圖。
男女間的情欲,是人們認為最美妙、最吸引人,而且最能有深刻、長遠影 響的了。經中說,其威力,甚且可以持續達好幾個宇宙生滅的時間(動歷 劫數)呢!

64.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見已,心意錯亂。
阿難報曰:「知欲顛倒法,心意極熾然;當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 世人,令發亂想。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 皆悉不淨。
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水種、火種、風 種生耶? 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欲我知汝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盡觀諸行,皆悉空寂,無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所說。
(增‧三一六)

※尊者多耆奢,在乞食的途中,對異性起了情欲,為欲火所煎熬,雖經尊者 阿難的開導,仍然難以平息。於是,尊者多耆奢開始分析對方,到底是哪 裏吸引人呢?想以佛陀最常教導的不淨觀,來平息情欲。想著想著,突然 警覺到,只是一味的向外觀察,為什麼不追察自己的情欲,是怎樣產生的 呢?於是發現,欲,是從想產生的。
想,就是想像,是根據過去經驗的比對,所形成的推測與認知,是五蘊中 的想蘊了。
反省,如果能向內追察到自己的五蘊,可以說,已經是觸及佛陀所證悟的 精髓了。
聚沫與浮泡,從形成到消失,變化很快,讓人覺得,它的存在很不實在, 就像現代人形容暴起暴落,人為炒作的不紮實經濟榮景,稱之為「泡沫經 濟」一樣。
野馬,也譯為陽燄,是在高溫下,由空氣急速對流,所產生的景像。這種 景像,就好像是有許多野馬奔騰一樣,與沙漠中,常發生的「海市蜃樓」 ,情形相同。
芭蕉樹的莖,看起來十分粗大,但是一層層的往內剝,卻找不到一個實在 的核心。
幻法,類似於現代的魔術,看起來好逼真,拆穿了,卻都只是些掩人耳目 的把戲。
以這些譬喻來形容五蘊,它們的共通點,就是讓人感覺很真實,但是,現 象的背後,並不存在有任何實質的東西。
如果注意到五蘊,只是像這樣不實在的組合,貪愛,就會開始洩氣了吧!

65.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 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 固,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
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恆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
是故,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
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 ,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增‧三四一)

※傳說在佛陀之前,一個久遠的年代裡,有一位外表英俊,名叫「善目」的 「辟支佛」(無師自通的解脫聖者,但是沒有很多學生追隨)。有一回, 來到一位長者家乞食時,長者的女兒,對這位辟支佛一見鍾情,而起了情 欲,尤其是對他的眼晴,特別著迷。尊者善目知道了以後,就將自己的眼 球挖出來,拿在手上,對長者女作了以上的開導。
無常,是尊者善目教導的重點。迷人的眼睛,突然間,就變成血淋淋的眼 球,這是多麼大的震憾啊!無常,表示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人們是沒有辦 法擁有什麼的,即使只是表面的現象,都沒辦法擁有,更何況,擁有與被 擁有之中,都沒有任何實體性的存在呢!

66.當觀此欲為從何生?復從何滅? 如來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
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復害他人,起若干災患之變 ,於現法中受其苦患,復於後世受苦無量。
是故,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
(增‧二九一)

※如果能從熾盛的情欲中,稍稍挪出一點注意力,來思考自己的欲念,是從 哪裡來的,應當怎樣消除,那麼,對情欲的平息,就已經跨出重要的第一 步了。
情欲的平息,在外,可以應用「不淨觀」,盡量將注意力,擺在實際上不 美好的地方,並且,擴大這樣的注意力。在內,由於這樣的轉移注意力, 還可以中斷內心美麗而不實在的想像與編織。
欲念,主要是起源於想,應當從消除想念下手,來作抒解。

67.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1)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
(2)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
(3)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 汝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 受持意律儀。(雜‧二五九)

※國王優陀延那對那些跟隨佛陀出家不久,就能斷除性欲(梵行純一清淨) 的年輕比丘,感到很好奇,因而來請教尊者賓頭盧。尊者賓頭盧,於是就 為他說明,在佛陀教團中,斷除性欲的三種不同教導方法: 第一:對情欲比較輕的,以帶有「假想觀」色彩的方法,將年長的,當成 母親;年紀相仿的,當成姐妹;年紀小很多的,當成女兒,來消除欲念。
第二:如果,用這個方法行不通時,再進一步教導他,使用不淨觀。以不 淨觀的擴大想像,來消除情欲。不淨觀,也帶有「假想觀」的應用技巧。
第三:當使用不淨觀,仍然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時,那麼,就得罩起時時 刻刻守護根門的防護網,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如實地處理從六根接收進來 的資訊,不要滲入欲貪,去執取那些自己覺得愉悅的林林總總,以避免因 此而增加自己的回味與想像。
這就是佛陀教導出家比丘們,消除情欲的三種技巧了。

68.當捨淨想,思惟不淨想;捨有常想,思惟無常想;捨有我想,思惟無我想 ;捨可樂想,思惟不可樂想。所以然者,若思惟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 惟不淨想,便無欲心。 欲為不淨,如彼屎聚;欲如鸜鵒,饒諸音響;欲無返復,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當念捨欲,如棄家間;欲還自害,如蛇懷毒;  欲無厭患,如飲鹹水;欲難可滿,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羅剎村;  欲猶怨家,恆當遠離;欲猶少味,如蜜塗刀;欲不可愛,如路白骨;  欲現外形,如廁生華;欲為不真,如彼畫瓶,內盛醜物,外見殊特;  欲無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當念遠離貪欲之想,思惟不淨之想。(增‧四一七)

69.作是觀察,解了淫坑之火,猶如骨鎖、肉聚、蜜塗利刀、果繁折枝、假借 不久。亦如劍樹、毒樹,如毒害藥,悉觀了知,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見 流、無明流,此事必然。(增‧一二0)

※欲如骨鎖,就像狗啃骨頭,傷了嘴還止不了飢;欲如肉臠,就像眾鳥爭食 的小肉塊,瞬間就沒了(中‧二0三)(晡多利經);也像沾在利 刀口上的一點點甜蜜,如果想要嘗它,就有傷到舌頭的危險;又像過於繁 茂的果實,讓樹枝不堪負荷而折斷一樣。這些比喻,都在告訴我們: 淫欲,樂少苦多,多有災患,會讓我們:得˙不˙償˙失,應當遠離。
情調,總是在朦朧中,瞇著眼的想像編織裏。只要您睜亮眼晴,抽絲剝繭 地,想要知道它的真實面貌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平息情欲的有效方法,就是去分析:到底美在哪裡呢?我的欲念,又 從何而生呢?

70.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 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雜‧一0四)

※五蘊的組合,展現著一個生命,即使是解脫的聖者,在入滅前,也還是展 現著五蘊和合的。只不過,不同的是:解脫的聖者,不會執著於五蘊,貪 愛著五蘊。
帶著執著與貪愛的五蘊,這是平常凡夫的五蘊了,經中特別以「五受陰」 稱之,表示了帶著雜染的意思。
所以,顯然地,五蘊本身,並不是問題之所在。
修行人真正應該努力的,是欲貪的「離」,而不是五蘊的「離」。

71.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於其中間,若彼欲貪, 是其繫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 ,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雜‧二五二)

※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貪、瞋、癡等染著煩惱,這是因為,其中有了欲愛 這根繩子綁著。就像因為有牛軛套著,皮帶綁著,才能讓黑牛與白牛並肩 拉車一樣,而不是六根一接觸到六塵,就必然要產生染著與煩惱的,否則 ,就無從修起了。
修行,就是在說服自己,決心做到:離開欲愛這根繩子的繫縛與支配。

72.釋提桓因白世尊曰:云何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世尊告曰: 若聞此空法,解無所有,亦無所著,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 覺知:苦、樂、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 ,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便般涅槃。(增‧一五三)

※欲愛,還是執著的一環。解決之道,仍然是在觀察周遭,尤其是觀察自己 的身心「悉皆無常」,體會沒有什麼可以擁有的,才能保持不執著。
觀察,應當以如其事實,不帶成見的求真態度(如實知之)。這是修行上 ,最必要培養與鍛鍊的能力。

73.世尊告曰:摩訶男!汝因一法不滅故,住在家,不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摩訶男!有五欲功德,可愛、可念、歡喜,欲相應而使人樂:謂眼知色、 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姊妹、 親族展轉共諍,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 國共諍,是謂現法苦陰。
摩訶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 不善法所纏,便得捨樂及無上息。
是故,我不因欲退轉。(中‧一00)(苦陰經)

※五欲功德,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官,感受到所喜歡的色、聲、香 、味、觸(觸覺),而令人產生歡喜、愛樂的。
為了要滿足這樣的欲望,人與人之間,便經常發生著數不清的摩擦:從個 人、家族、乃至於國家,造成了人生無窮的苦難。只有知道欲的真相,不 被欲沖昏了頭(不為欲所覆),捨得拋棄五欲之樂,才不會常被煩惱所糾 纏,而得到內心最高的寧靜(無上息)。

74.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 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
譬如恆河,長夜流注東方,多眾斷截,欲令流注西方,寧能得不? (雜‧二六七)

※知道五欲所能帶來的苦難,對五欲,就應該隨時保有一份,像接近火坑般 的警覺。這樣,才不會被五欲所淹沒(覆)。
假如隨時能夠知所警惕,勤於覺察,明白心中的欲念,是從哪裡升起,在 哪裡停留,這樣,就能夠有所防範。長時間下來,必然能養成離於貪染五 欲功德的習性。這樣的習性一旦養成了,那麼,就像擋不住的東流江水, 再怎樣也不會流回西方了。

75.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是說二邊。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覺,趣於涅槃。
(中‧一六九)(拘樓瘦無諍經)

※追求欲樂,是欲貪的表現,不值得鼓勵。苦行,不是解脫的關鍵,追求苦 行,與解脫不相呼應,也就沒有意義了。正確的作法,是揚棄欲樂與苦行 ,處於不執著的正確道路,佛陀稱之為「中道」。中道,有八個指導規範 ,也稱為「八正道」(請參考本《剪輯》第一四九條經文)。
中道,帶領人們走向光明與智慧(成眼成智),自在與覺悟,是人們趣向 涅槃的唯一道路。

76.以依信故,樂於無欲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於遠離者;以依戒故, 樂於無諍者,不應如是觀。
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 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中‧一二三)(沙門二十億經)

※不是因為信仰,也不是為了贏得敬仰,而樂於無欲的。實在是因為:已經 如實地瞭解了欲貪的禍患,而努力於貪欲的去除,樂於安住無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