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隨身剪輯(紙本311頁) 莊春江 剪輯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一、不放逸
心靈的淨化,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比賽。 在這場比賽裡,樣樣都得自己來。今天不做的,明天還是得自個兒做;今天做不來的,以後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來克服,每個人都一樣,不會有例外。成效,是點點滴滴努力的累積。不努力,必然是不會有成果的。 經中說,不放逸就是多修「四意(正)斷」--對不好的,革除、防範;對好的,開發、保持。廣泛地來說,就是心中常有佛法,常自警策(雜‧ 九九六),常以佛法的價值觀,作思惟、判斷,以及自我反省。
不放逸,是一個修行者常要有的警覺,時時得做的反省。

1.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 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增‧二二五)

※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共三十七項, 被稱為三十七道品,這是早期佛教經典中,有關佛陀教化;佛弟子修學內 容的歸納與整理。
其實,不管作了怎樣的歸類,或者,開創了多麼好的法門,如果離開了不 放逸的基礎,那麼,都將一事無成。

2.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隱出㲉;如是,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雜‧四0)

※在心靈淨化工程的領域裡,沒有投機客的生存空間,有的只是像母雞,勤 於孵蛋般的成功範例。 孵蛋的母雞,隨時抱著蛋(蔭餾),關懷(消息)著蛋的冷暖,只待因緣 條件都具足了--時機的成熟(隨順),便見小雞一隻隻地破殼而出(成 就)了。
修行,何嘗不是需要像這樣的孵蛋功夫呢?

3.八大人念:(1)少欲、(2)知足、(3)閑(閒)居、(4)持戒、(5)三昧、(6)智慧、(7)多聞、(8).精進。
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
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唯有精進不同。是故,此第 八大人之念,為最、為上、為尊、為貴。(增‧三七五)

※值得修行人尊敬、效法的先覺者(大人),平時都是怎樣來自我約束的呢 ?能少欲知足,少應酬;不讓自己忙得渾渾噩噩地,能心地善良,尊重他 人,能常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缺失,能集中心意,鍛鍊敏銳、如實的觀 察力,並且,能多吸收有關心靈淨化的資訊,而最難能可貴的,還是能持 之以恆,保持勇猛精進的毅力了。

4.云何?善調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
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雜‧二五六)

5.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 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增‧一九七)

※佛陀有一位很用功,但總是得不到突破的學生,名叫二十億耳。眼看著周 遭的同伴們,一個個成功地成了解脫的聖者了,想著自己似乎是白費了的 努力,終於由滿懷抱負,轉為患得患失的急躁不安(掉),最後心灰意冷 地,打算放棄繼續追隨佛陀修行,還俗回家(悔),心想:以家中的大財 富,還有能力廣作布施,起碼比留在僧團中,一事無成要強。
佛陀知道了,就以琴師必需調妥琴弦的鬆緊度,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作 為譬喻,來教導二十億耳。尊者二十億耳,把握了適度的努力,不久,便 順利獲得了突破,也成為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了。
修行,就如同調琴弦,是要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況,來作調整的。該稍 喘口氣時,就讓自己喘口氣,但該自我鞭策時,就不要為自己找藉口。善 知識的指正,修行團體中,同修間的相互砥勵,以及自己對自己誠實負責 的態度,應該都有助於對精進的適當把握,才不致於太急、太緩。
過猶不及!

6.如巧金師,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韛,隨時水灑,隨時俱捨。 若一向鼓韛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
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
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
如是,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雜‧九九一)

※三相,即止相、舉相、捨相。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經中說「其心下劣」,也就成了懈怠,就像火 候不夠,易碎的鋼;太鬆的琴弦。
一直留在舉相,「掉亂心起」,也就是過分精進,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得、 失的焦慮中,就像過熱的鋼;太緊的琴弦。
一向俱捨,就等於忘失了修行。
修行,也和照顧爐火一樣,得依著需要,隨時鼓風(扇韛)增溫、灑水降 溫,或者暫時保持現況,也不鼓風,也不灑水(俱捨),來維持所需的溫 度。

7.如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 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 長,果實成熟。
譬如伏雞生卵,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 、後日,當以口啄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如是,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雜‧八三九)

※修行,是細水長流,水到渠成的綿密功夫,急不來的。不是今天播了種, 明後天就想著要收成的。習性的改變,不會是一、二天,一、二年,甚至 於一、二輩子的事。不要一心想著收成,而忽略了該做的努力,也不必因 為自己努力一陣子了,卻發覺離解脫還很遠,而覺得心灰意冷。只要不斷 的努力,點點滴滴的累積,到了因緣具足時(隨其時節),自然就會有所 轉變的。揠苗助長,必然會適得其反。
不放逸,就是:「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消息(關懷;用心), 冷暖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