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十九選 隨時觀照--清淨乞食住(南北傳經文對讀)
                       經號:236(309)[238]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 ,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禪。
  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
  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
  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 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 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
  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 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
  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 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 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
  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舍利弗尊者早上穿好外衣,拿著缽 ,進舍衛城乞食。
  乞食後,回到住處,掛好外衣,放好缽 ,洗過腳後,拿著坐墊,入樹 林中坐禪,這時還是白天。
  禪坐後,到佛陀休息處,去見佛陀。
  佛陀問他從哪裏來。尊者舍利弗回答說,是從樹林中,禪坐完畢後來 的。
  佛陀又問,今天入哪一種禪?
  尊者舍利弗說,在林中入「空三昧」禪。
  佛陀讚歎這是上座禪,並且說,想要入這種禪的人,不論是在進城乞 食,或者出城時,都應該自我反省:當眼睛看東西時,心中有沒有貪欲、 恩愛、愛念、著迷等情形產生。如果有,就應當努力,用對自己有效的方 法,守住自己的意念,來修學。
  就像身上的衣服著了火,要用最有效的方法,趕快撲滅一樣。
  常常能這樣的自我反省觀察,就能夠不論是走在路上,或入村落乞食 ,或走出村落,隨時隨地,在眼睛看的時候,不會再有貪愛、思念、染著 的情形產生。因為這樣,內心有了喜悅。也因為有這樣的喜悅,而更能夠 日夜精勤,不失正念於修學。
  像這樣,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都要常常自我反省觀照。   這個經,就稱它作「清淨乞食住」。

三、討論
  (1)怎麼樣才算修行?誦經?禮佛?打坐?早晚課?除此以外呢?《新 雨佛教文化月刊》〈第四十七期〉,編輯室有一篇〈佛法生活化〉的短文 ,對修行有很好的註解,文中每一句話,都值得細細地咀嚼:
  「佛法生活化是佛教徒的修持與弘法的重要目標之一。它的意思是說 從生活中實踐佛法,從生活中發現苦惱並從其中解脫出來,就這樣一分一 分地解脫,智慧就一分一分地生出,不斷地體驗佛法,智慧、人格也就跟 著不斷地成長與成熟。
  生活,蘊含很豐富的修行素材,值得用心去深深地發掘、思維。從生 活中,能發現因果的道理及緣起的智慧,事物是平常,道理也似乎沒什麼 特別神奇,但不明道理者,他的人生惱苦就這樣一波波地興起,而獲得緣 起智慧者,他們的惱苦就漸趨平息,活得自在、充實。
  有人說:平常心是道。但還得用心去體會平常生活中的深刻道理,來 開啟那顆有惱苦的心。佛法最深奧的並不在理論玄奧得難懂難解,而是在 平常的體會,但那些平常的事物,經常一失察就失去了獲取智慧的機會, 所以,體會佛法,在生活中還得用點心。」
  (2)如第 263(46)[40]經說:
  「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卵,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 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隱 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卵冷暖,長養子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 以者何?不修習故。」
  經中的「伏雞」比喻,意思是說,修行,是要時時勤於修習,然後才 能「隨順成就」的。長久以來,我們錯誤觀念與行為所累積的影響力(一 般稱為「業力」),所謂「先以習成性,再以性養習」,已經成為我們生 命的一部分,這非得靠決心與毅力,時時勤於修正不為功。急功近利,正 如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罷了。這也如第 1247(13340)[991] 經的煉金 比喻:「隨時扇[韋+糒-米],隨時水灑,隨時俱捨。」「扇[韋+糒-米]」,就是煽火,是將 火加大,使溫度升高的意思。「水灑」,則有降溫的效果。當溫度適當時 ,則保持溫度,不煽火,也不灑水,這樣才能冶煉成功。所以,修行也需 要不斷地隨著因緣而作調整,是「隨時思惟」的細水長流,而不是不顧因 緣,「一向思惟」的急功強求。
  (3)如第 254(380)[256]經,描述佛弟子二十億耳,他出身於望族,出 家後很用功,但是,卻一直都還沒有能夠有所成就而證果,因而覺得很灰 心。因為俗家有錢,於是心想,或許還俗回家,去廣作佈施,反而能積一 些功德,比起出了家,卻一事無成要好。
  佛陀知道他的想法,於是舉了彈琴的例子,來勉勵他:「云何?善調 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琴,要能夠彈奏,是要讓琴弦 鬆緊適中的調好了音。修行也是一樣,「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 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尊者二十億耳,記取了佛陀的教導,常常想到佛陀所說的彈琴譬喻, 「獨靜禪思」,終於「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4)在《雜阿含經》中,常常可以讀到佛陀的弟子,在聽聞說法後,就 證果了。而我們一部《雜阿含經》讀完了,常常還是依然如故,不由得心 生氣餒。其實,觀念的調整(正見的建立),是修行中,最具關鍵性的步 驟。那些一聽聞正法,就能證果的佛弟子,應該是在平常時,就已經深深 地投入修行的領域了,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以及旺盛的解脫企圖心。 所差的是,沒有走對方向罷了。佛陀的說法,正好指點了他關鍵的迷津, 這樣的臨門一腳,當然是一舉成功,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了」。
  反觀我們,平常的觀照做得有多少?有沒有傾全力,在身體力行,尋 找答案?知非即離、知行合一的意志力(決心)有多強?這些,都是應該 反省的。如第 7(10)[7] 經說:「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 ,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果引申來說,不就是:「我們煩惱,是因為我們 喜歡煩惱;我們不得解脫,是因為我們還捨不得解脫」嗎?
  習性不是一天養成的,自然也不容易在一夕間改變。但是,只要把握 正確的觀念,時常注意觀照,反省自己的行為。如第 827(1118)[839] 經 中的「田夫」與「伏雞」比喻:
  「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 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
  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 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 熟。
  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 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 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 漏,心善解脫。
  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 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 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修行也是這樣,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實實在在的努力的。
  「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了, 可以參考〈學相應〉(第 816(1104)[828] → 832(1123)[844] 經)
  (5)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中部》第一五一經〈乞食清淨經〉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二冊三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