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十六選 閉根門,食知量--難陀品德(南北傳經文對讀)
經號:275(398)[274]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
其有說言:最端政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
正念、)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
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
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
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
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
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間獨住故。
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
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
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間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者:
彼難陀晝則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
於初夜時,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
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係念明相,
作起覺想。
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禪。
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習。
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
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
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
不漏其心。
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
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
正念而住,不令散亂。
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
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
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
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
如教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餘人說。」
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量,
覺知諸心相,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善奉行。
二、解說
佛陀稱讚難陀的品德:
學佛前,他是個有力人士,儀表堂堂,愛欲心重。
學佛後,則是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
,能夠終身梵行清白,純一滿淨。
「關閉根門」,就是說,當六根對六塵時,不隨著自己的喜好而取著
。防護著六根,不讓不遵守戒律、無明障礙、貪愛、憂慮等雜染煩惱,乘
虛而入。
「飲食知量」的意思,就是對飲食這件事,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
縱欲,不是為了好體格,不是為了迷人身材,但為了支持身體而已。所得
到的食物,是為了止飢渴、維持體力以利修行的緣故;止息既有的飢餓感
,不激起新的飢餓感之緣故;成就其崇高志向的緣故;健康、安樂、無過
失地保持著獨住的緣故。
就像車子的保養(塗以膏油),是為了能夠載人運貨,而不是外觀的
華麗一樣。
又如以藥塗瘡傷,不是在喜歡藥味,而是想早日將瘡治好,免瘡傷之
苦的緣故。
「精勤修習」,是指在白天、初夜時,經常經行、坐禪,去除煩惱障
礙,以調和身心,淨化身心。
中夜時,洗足入睡,枕右臂側臥,曲雙膝疊足,念著光明的事,保持
著正面的念頭與情緒,警覺地入睡。
後夜時,慢慢醒來,緩緩坐起。起床後,仍然是經行、坐禪。
「正智成就」,就是集中精神,一心正念的安住於觀察。對自己覺受
(受)、思惟(想),以及覺察力生起、持續(住)、消失(滅)的變化
過程,明明白白地覺察,心不散亂。
三、討論
(1)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的身心活動,舉凡眼所見,耳所聽,吃飯睡
覺,上班處理公務,下班的家庭生活,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只要煩惱一
出現,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應當採取立即處理的態度。
(2)飲食,支撐著這個身體。如果沒有了食物,活下去都有困難了,還
能談修行嗎?況且,維持一個健康的身體,相對的來說,還是比較有利於
修行的,所以,修行者對於飲食,乃至於其他的生活必需物品,如衣服、
醫藥等的需求,都應當要有正確的觀念與適當的處置。
「飲食知量」的範圍,不僅只是飲食(或其它的「資生眾具」)應當
適量而已,更重要的是,不在這方面上增長欲貪與迷戀。
(3)第 564(1640)[563] 經說:「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
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
,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
」又如第 373(536)[372]經說: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
野險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
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
,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險道不?」
「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
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
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吃東西的態度,如果能像「夫婦共食子肉」,是為了「度曠野險道」
,是為了不必再來生死,矢勤矢勇,一心一德地趣向解脫。解脫後,不再
有「後有愛」,所以,一旦般涅槃後,就不再有生死,還需要食物嗎?所
以說:「依食斷食」。這應當是最高品質,最值得尊敬的飲食態度了。
(4)閉根門,依經文的解釋,並非將「六根」與「六塵」隔絕,讓眼不
見色,耳不聽聲的關閉,而是「生諸儀律」、「不取隨形好」,不起貪、
憂的守護。(請參考〈第十選:六入處斷--四品法經〉討論4)
(5)經行,通常是在室外,找一段可以直線行走的地方,念念分明地來
回緩慢行走。行走時,就專心於身體行走的動作,而不可以想東想西的,
走超過了折返點。因為是往返地來回走,所以,所選擇的兩端折返點,以
目標明顯,距離適中,不會因為太短而容易引起煩躁,太長而容易引起分
心為佳。
經行,通常是與禪坐間隔開來做的。譬如,坐禪久了,就換成經行,
經行累了,就又敷座禪坐。經行,是藉著行走,一方面讓筋骨獲得活動,
另一方面,也還是繼續維持著專注與正念的修練。
(6)初夜、後夜,相當於我們目前說的晚上與清晨。佛陀與佛陀的學生
們,在這段時間,都是在作經行與坐禪的身、心修練的。
現代的社會,人際關係緊密而複雜。在家的修行人,不容易像佛陀時
代的沙門們,那樣單純、樸實地過生活。然而,單純的生活,一方面減少
人際複雜關係的糾葛,一方面也留給自己有修練的時間。而樸實的生活,
減少了需求與欲貪,確實是對修行有所助益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儘可
能地,維持單純而樸實的生活,利用晚上與清晨,接觸佛法:或者解讀經
論;或者追蹤分析白天沒有解決的煩惱;或者親近善知識,作心得交流,
相互勉勵,都還可以算得上是現代人的「精勤修習」。唯獨不要把生命,
浪費在無益於身、心的娛樂與應酬上。
中夜還是入睡的,向右側睡,想者光明的事,讓自己有個正面的心情
入睡,而且,也保持相當程度的警覺心入睡。這可能是和我們一般的睡姿
習慣有所不相同,或不容易做到的。但是,還是值得我們嘗試嘗試,看看
對自己有什麼助益。
(7)有些人從事二十四小時日夜班工作,無法如經中依初夜、中夜、後
夜的區分作息,那麼!也應當依「生活單純化、樸實化」的原則,將自己
的作息,依工作的循環,儘可能地規律化,而後,排入鍛鍊身心的時間,
也算得上「精勤修習」吧!
(8)「正念、正智」,如第 1028(13366)[1016]經說:
「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
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住、內外身觀念住;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
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
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
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
,執持衣鉢 ,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
,比丘!是名正智。」又如第 622(784)[636]經說: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
伸、俯仰,執持衣鉢 ,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
是正智。
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
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
憂,是名比丘正念。」
「正念」,廣義地來說,可以理解為「清清楚楚的念頭」,而具體來
說,就是「四念處」了。
「正智」,依前面所舉的經文,是偏向於儀態行為來說的。然而,如
第 60(57)[51] 經說:
「若比丘不樂於色,心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樂,心得解
脫。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又如第 203(254)[205]經說:
「若有比丘,能斷一法者,則得正智,能自記說涅槃: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一法斷故,乃至不受後有?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
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所以,「正智」的內涵,也可以是直指解脫的「離欲貪」(不樂)、
「離無明」,「不滅不生,平等捨住」的。
(8)其它有關於閉根門,食知量的經文:
271(54)[48]、1150(1249)[1133]、1261(13354)[1005]。
(9)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增支部》〈八集〉第九經〈難陀〉
(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二三冊二十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