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七選 欲令如是、不如是
                        經號:33(145)[ 79]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 ,不令如是。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於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 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 、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知。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 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色蘊不是我,如果色蘊是我,那麼,色蘊就不應當會損壞、缺陷(病 ),帶來苦;也不應該對色蘊有所要求:要它是這樣,不要那樣。就是因 為色蘊不是我,也沒有我的緣故,所以會變壞,會產生苦,一般人也就會 有要它是這樣,不要那樣的要求。
  五蘊的每一蘊,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易的。所以,不可以認為 其中的哪一部分是我、異我、相在。也應當如實知五蘊的一切不是我,也 不是我所擁有的。
  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察體認後,對色、受、想、行、識等五受陰不是我 、也不是我所就能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後,對於世間就不會執取,不會執 著而自知已證入了涅槃:這是我的最後生,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應該完成 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後有的愛求。

三、討論
  (1)五蘊是無常的,所以五蘊是無我的。而「我」,經中也以「欲令如 是、不如是」來說明。「欲令如是、不如是」,可以說正是主宰欲的最佳 描述。主宰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指揮欲望,在其背後,就是「我執」。 如第 110(178)[112]經中,佛陀舉例,反問事火的婆羅門居士(火種居士 )薩遮尼揵子說,譬如國王在自己統治的國土中,對犯王法的人要殺、要 割,對立功的人餽贈財寶,只要是主人(主宰者),就都能自由自在地隨 心所欲了。所以,如果說五蘊就是我,那麼五蘊就能隨意自在,要這樣, 不要那樣了?但是我們知道,五蘊是沒有這種能耐的。所謂不如意事,十 之八九便是,當然薩遮尼揵子是答不下去了。
  (2)「欲令如是、不如是」裏,隱含著另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漠 視因緣」。事情要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一一去滿足成就那件事的因緣條 件,而不是只有情緒上的期求,就能成功的。常常,我們因為無法如實地 瞭解因緣條件,雖然努力了,但仍然失敗,這時,最容易有挫折感和煩惱 了。這樣的挫折感和煩惱,有沒有因為主宰欲不能滿足的因素呢?
  「漠視因緣」的另一種表現型態,就是獨裁專制、為所欲為。獨裁專 制與為所欲為,經常要造成其周遭有情的受壓迫與痛苦,同時,也長養自 己的貪、瞋、癡與我執,最後,還是使自己常在熾熱中,不得寧靜。
  (3)對人、對事的主宰欲,是來自對自己生命主宰欲的延伸,即認為生 命流轉中有常恆主體的錯覺。如第 958(13298)[950]經中尊者目揵連說, 於五蘊之七處不如實知的緣故,就會有生命主體--「我見」的錯覺。又 如解說「二十種我見」的第 109(177)[111]經中說:「云何見色是我?得 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 不異不別。」「得地一切入處正受」,正是「十遍處」中「地遍處」的「 假想觀」所成就的定境(參考印順法師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經中說,這種定的修習,依著自己意念,營造出 無窮擴展的平整大地,現起唯一而恆常沒有變化(無窮又平整)的無垠的 大地,連這個營造的意念也都融入了。在這樣的情境下,如果沒有佛法正 見的基石,有可能就會產生「地」(組成五蘊中色蘊的元素--印度傳統 的分析)--色,就是恆常不變我的錯覺。
  (4)讓我們時常在生活周遭的經驗裡,仔細地觀察,找找看有沒有所謂 的「主宰」:能抗拒得了「無常」,不需要因緣條件具足,就能存在的?
  (5)我見,或是身見,或是主宰欲,或是生命流轉的主體,在說理上, 都是與「緣起法」(請參考〈第十二選:因緣觀--論因說因〉)相違背 而不得共存的。以「緣起法」理則,與「無常」觀察為中心的佛法,歸結 到「無我」,是必然的,但卻難讓擁有記憶與業力的眾生所接受。即使是 離佛世才幾百年的部派佛教,就有犢子部、正量部、法上部、賢冑部、密 林山部成立「不可說我」的說法(參考印順法師著「如來藏之研究」第二 章第三節:如來與我),可見一斑了。
  (6)其它有關欲令如是、不如是的經文:34(146)[80]、86(143)[77]、 87(14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