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六選 是我、異我、相在──焰摩迦所答經(南北傳經文對讀)
經號:104(172)[106]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惡邪見,作如是言:
「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時,有眾多比丘,聞彼所說,往詣其所,語焰摩迦比丘言:
「汝實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耶
?」
答言:「實爾,諸尊!」
時,諸比丘語焰摩迦:
「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捨此惡邪見!」
諸比丘說此語時,焰摩迦比丘猶執惡邪見,作如是言:
「諸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
如是三說。
時,諸比丘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即便捨去。往詣尊者舍利弗所,語
尊者舍利弗言:
「尊者當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我解知佛所說法,
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我等聞彼所說已,故往問焰摩迦比丘:
汝實作如是知見耶?彼答我言:諸尊!實爾,異則愚說。我即語言:汝勿
謗世尊!世尊不作此語,汝當捨此惡邪見。再三諫彼,猶不捨惡邪見,是
故,我今詣尊者所,唯願尊者,當令焰摩迦比丘,息惡邪見,憐愍彼故。
」
舍利弗言:「如是,我當令彼息惡邪見。」
時,眾多比丘,聞舍利弗語,歡喜隨喜而還本處。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出城,還精
舍,舉衣鉢已,往詣焰摩迦比丘所。
時,焰摩迦比丘,遙見尊者舍利弗來,即為敷座洗足,安停腳机,奉
迎,為執衣鉢,請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語焰摩迦比丘:
「汝實作如是語,我解知世尊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實爾,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無常。」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
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云何焰摩迦!色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識是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云何焰摩迦!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非色、受、想、行、識有如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汝云何言
: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為時說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復問:「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
有,云何今復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無明故,作如是惡邪見說
。聞尊者舍利弗說已,不解、無明一切悉斷。」
復問:「焰摩迦!若復問比丘,如先惡邪見所說,今何所知見,一切
悉得遠離,汝當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
,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有來問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應如是答。
所以者何?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若無常、苦者,是生
滅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
「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
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多財,廣求僕從,善守護財物。
時,有怨家惡人,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
左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作親友想、子想,極信不疑,不
自防護,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
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非為初始方便,害
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
答言:「實爾。」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彼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
害,善自防護,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安隱想、不
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
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焰摩迦!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
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
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二、解說
焰摩迦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想法,認為「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
所有」。
尊者舍利弗為了糾正焰摩迦比丘的錯誤觀念,就以問答的方式,讓焰
摩迦比丘明瞭五蘊是無常的,而無常的便是苦的。
如果五蘊是無常、苦、變易的,那麼,多聞聖弟子還會認為那裡面有
一個不變的主宰我,而說「這是我」(見我)、「這不是我;而是我所擁
有的」(異我)、「這是我的一部分,或我就藏在這裡面」(相在)嗎?
所以,是無常的、是苦的五蘊,其中的任何一蘊,不是如來(我);
離開任何一蘊,其它四蘊中也沒有如來(我);五蘊中的任何一蘊,沒有
含藏著如來(我),也沒有如來(我),藏在五蘊中的任何一蘊。
最後,尊者舍利弗詰問說,既然你不確知如來(我)是真實的、確實
存在的,你怎麼能說,就你的瞭解,世尊說漏盡阿羅漢死後終無所有呢?
你可以這樣說嗎?
焰摩迦比丘被尊者舍利弗說服了,拋棄了原先的錯誤想法。
焰摩迦比丘說,假如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拋棄邪見,我會告訴他:漏盡
阿羅漢的五蘊是無常的,無常的則是苦的。漏盡阿羅漢的苦迫,已經平息
下來了(寂靜)、不會再有熱惱(清涼)、永遠不會再生起(永沒)了。
焰摩迦比丘就在聽聞尊者舍利弗說法時,遠離了我見的塵垢,澈見真
理,得法眼淨。
接著,舍利弗又以譬喻的方式,告訴焰摩迦比丘說,愚癡無聞凡夫,
將五受陰當作恆常想、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是,對這五受
陰小心地愛惜、照顧、擁有,而不知這五受陰,就像那怨家派來臥底的刺
客,終究要被這五受陰所害一樣。多聞聖弟子就不一樣了,他們觀察這五
受陰,得到如病、如癰(爛膿)、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
我所的結論。於是,對五受陰就不執著、不貪染(不受),而自覺涅槃:
已經到了生、老、病、死等循環的盡頭(我生已盡),清淨的修行已建立
(梵行已立),該修的都修了(所作已作),知道自己不再有死而後生的
需求了(自知不受後有)。
三、討論
(1)如第 53(165)[99]、 349(491)[348]、 636(810)[650]等經所說,
「如來」是佛陀十號之一,意思是如實地來,或如實地去。引申為:如實
地知法(四諦、十二因緣)、說法者(望月辭典第 4141 頁,簡寫成望月
4141,以下同)。其它稱號如下:
應 :已斷除煩惱,值得供養者,另譯為應供、阿羅漢。
等 正 覺:純然無瑕的覺悟者,另譯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 行 足:明(三明)與行(行為:戒、定)圓滿成就者。
善 逝:已到了善的情況者,另譯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
世 間 解:知世間實相者。
無上士調御大夫: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
天 人 師:天界人間的老師。
佛 :覺悟的人。
世 尊:幸福者,另譯薄伽梵,眾佑。
其中,稱號之一「阿羅漢」(應),我們將留在〈第十五選:沙門四
果〉的單元中討論。
(2)「如來」,在佛陀之前,早已是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意思是從
前生到後世,生命流轉中的不變主體。也就是其它一般宗教中說的「我」
,另譯為「神我」(參考印順法師著《如來藏之研究》〈第一章‧第三節
: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
(3)「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的錯誤之處,除了生命主體的
「我見」外,還有漠視阿羅漢「成就解脫,不受後有」因緣的「斷見」。
如第 105(173)[107]經,說到了佛陀時代的六師外道:
富蘭那迦葉:否定善惡業報,道德秩序的虛無思想者。
末迦梨瞿舍利子:一切是命定的邪命派。
先闍那毗羅胝子:認為得不到客觀真理的不可知論者。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塵歸塵,土歸土的死後唯物斷滅論者。
迦羅拘陀迦栴延:一切眾生皆由七分空所組成,苦樂善惡無所傷害。
尼揵陀若提子:即耆那教教主,主張接近佛教,極端苦行者,其影響
力很大而且很久。
(以上參考郭忠生先生譯《原始佛教》〈第二章:原始佛教與當時的印度
思想〉)
佛陀為仙尼分析,將六師外道見解的錯誤,歸納成二類:「見現在世
真實是我,而無能知命終後事」的斷見,以及「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
之後亦見是我」的常見。而「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
實是我」的,則是「如來、應、等正覺」所說。焰摩迦比丘或者以為眾生
本來是有「我」的,修成阿羅漢後成為無「我」,所以死後不再生。顯然
這是佛陀所歸納的斷見。其相關的討論,還可以參考〈第十二選:因緣觀
--論因說因〉。
(4)如第 408(600)[407]經中,佛陀制止比丘們談論十四個「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對義理、正法的瞭解沒有助益),非梵行饒益(對修行沒有
幫助),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不是目標朝向解脫)」的論題;這就
是著名的十四無記(不予解說):1.世間有常2.世間無常3.世間有常無常
4.世間非有常非無常5.世間有邊6.世間無邊7.世間有邊無邊8.世間非有邊
非無邊9.是命是身10.命異身異11.如來死後有12.如來死後無13如來死後有無14.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這「十四無記」的共通特徵,如第 249(375)[251]經說的,都是圍繞
在有、無、有「無」(有那種叫無的,或者說「亦有亦無」,都還是可以
歸入為「有」)、非「有『非無』」的範圍,其實也還是在有(常)、無
(斷)的概念下。
為什麼佛陀對這十四個論題不作正面回答呢?如第 962(13303)[954]
經中,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說,這些都是與事實不符的「倒見」,就像火
熄了,然後討論火在何方一樣。如果要問:已解脫的聖者(阿羅漢或如來
)死後有無,如第 959(13300)[951]經中,詵陀迦旃延告訴婆蹉種出家說
,解脫聖者的生死因緣,已經「無餘滅」,所以不為記說(事實上也是無
從記說了)。又如第 961(13302)[953]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說,不直接回
答的原因,是避免增加對方的邪見或疑惑。
(5)第 261(44)[38]、 110(178)[112]經中說,人們總是在五蘊中,尋
找生命的主體。所以,佛陀就拿五蘊與生命的主體(如來)作比較。我們
知道,任何兩種東西的關係,不外乎三種:一(完全相同),異(完全不
同),相在(相融攝,或相交集)。假如這三種關係都不存在,那麼表示
什麼呢?是不是表示至少兩者之一是事實上的不存在?所以,佛陀常用「
是我、異我、相在不」,來分析生命主體--「我」的不存在。
第 109(177)[111]經中說: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
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
,一切入處正受已,作是念:白即是我,我即是白,唯一無二,不異不別
。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
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是名色異我。
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
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
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這是對「是我、異我、相在」有詳細闡述的經文,在五蘊的每一蘊上
各有「是我、異我、相在」等四種「我」的錯誤認知,稱為「二十種身見
」。其中,「正受」是「三摩缽底」的異譯,入定的意思。「地、水、火、風
、青、黃、赤、白」,是成就禪定修學的種類;「十遍處」的前八項,可
參考印順法師所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節:勝解觀與真實觀〉。
(6)生命之中,不存在著不變的主體,那麼,生命又是如何生死流轉呢
?第 105(173)[107]經中說:「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餘)陰相續生
。」慢,就是我慢,是細微潛隱的「我執」。因為慢不斷,所以佛陀可以
據此,而記說某某人命終後往生何處。如果連最細微的「我執」都已經斷
除了,沒有了「無明」與「愛染」,那麼,就沒有生死流轉的因緣,也沒
有可以記說的因緣了。如果一定要說,那麼只能說:「斷諸愛欲,永離有
結(煩惱),正意解脫,究竟苦邊。」如果比對這兩段經文,那麼,「慢
」與「愛欲」是相關的,其共通處,不就是對自己生命戀著的「後有愛」
嗎?(參考印順法師《佛法概論》〈第七章:關於有情流轉的業力〉)
(7)如第 58(170)[104] 經說:「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
受報?」佛陀的回答是:「色無常,是苦,是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
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陀的回答,並
沒有直接說誰在受業報,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答非所問。其實,佛陀是直
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也就是說,問題本
身,就是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錯誤,所以,是沒有辦法,直接作正面回答
,說是誰(或不是誰)在受業報的。那麼,在「無我」的正見下,應當如
何來看業報呢?第 335(456)[313](第一義空經)經說:「眼不實而生,
生已滅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在這個五蘊(這輩子)到下個五蘊(
下輩子)的流轉中(俗數法),就是因緣果報(業報)現象的展現。而在
這樣因緣聚散的無常展現中,找不到一個不變的主角,說他是造業的主人
。所以說,「有業報而無作者」。
這樣的觀念,很難理解是嗎?那也不用氣餒,就像第 405(597)[404]
經的偈誦說:「一毛為百分,射一分甚難,觀一一苦陰、『非我』難亦然
。」「無我」的觀察與實踐,對我們平常凡夫來說,確實是很難。如果您
覺得實在難以理解,那麼,何妨暫時將它擺在一旁,回頭來依著佛陀的教
導,多用心於體會「無常,是苦,是變易法」!如第 202(253)[204]經中
說:「云何知、云何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佛陀的回答是:「於
六根正觀『無常』,若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樂、不苦不
樂,彼亦正觀無我。」而經中,尊者舍利弗不也是從「無常,是苦,是變
易法」切入,來調教焰摩迦比丘,讓尊者焰摩迦比丘「得法眼淨」的嗎?
(8)經中說,「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
淨。」「法眼淨」,是怎樣的成就呢?如第 396(588)[395]經說:「譬如
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
,『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
。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
邊。」「淨」,是純淨沒有瑕疵,可以引申為「圓滿」的意思。所以,「
法眼淨」與經中的「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說
,這是「必定正覺趣」的初果須陀洹聖者了。
另外,在《雜阿含經》中,總共記載著十七位聖者得「法眼淨」,他
們是:長者子輸屢那、富留那彌多羅尼子、闡陀比丘、差摩比丘、焰摩迦
比丘、仙尼出家、那拘羅長者、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阿支羅迦葉、須
深比丘、尊者憍陳如、竭曇聚落主、刀師氏聚落主、詵陀迦旃延比丘、長
爪外道、尸婆外道出家、須跋陀羅外道出家(即佛陀入滅前的最後一位弟
子)。經中形容這些聖者,在得「法眼淨」後,「見法、得法、知法、起
法、斷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如第
105(173)[107]、 30(36)[30]、 262(45)[39]、 253(379)[255]、
347(489)[346]、913(13253)[905]、916(13256)[908]、969(13310)[961]
、977(13318)[969]、979(13320)[971]等經)從這段經文的描述,我們可
以瞭解到,這樣的聖者,已經對「法」有相當深刻、決定性的把握,不再
有疑惑,也不再有恐懼,不由他度而決定趣向解脫。而在第 262(45)[39]
經中,描述闡陀比丘在得「法眼淨」時說:「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更
是明確地表示了破除「我見」的肯定。
修行,如果能夠到達「斷諸疑惑」、「不由他度」、「心得無畏」的
篤定,這至少是「初果」以上程度的聖者啊!
(9)「我見」與執著(取著),有著密切的關連。如第 43(155)[89]經
說:「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五蘊見是我、異我、相在,見五
蘊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五蘊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
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
反之,能正觀五蘊非我、非我所的聖者們,則是「於世間都無所取(攝受
),無所取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第32(38)[32]、76(130)[67]、84(141)[75]
、 85(142)[76]、 34(146)[80]、 124(1665)[126] ……等經)又如同第
269(52)[46]、 274(397)[273]經中說:「譬如祇林中樹木,有人砍伐枝
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慼,所以者何?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沒
有我、我所的想法,也就不會有執取的困擾了。
(10)為什麼會有我見呢?為什麼無常、苦、變易法,就不能於其中見是
我、異我、相在呢?這將在〈第七選:欲令如是、不如是〉單元中討論。
(11)其它有關是我、異我、相在的經文:
23(29)[23]、 24(30)[24]、 30(36)[30]→32(38)[32]、 264(47)[41]、
269(52)[46]、64(61)[55]、76(130)[67]、82(139)[73]→85(142)[76]、
43(155)[89]、 45(157)[91]、 198(219)[200]、 199(227)[201]、
209(271)[211]、 227(295)[229]、 273(396)[272]、 274(397)[273]、
276(399)[275]、 465(728)[464]、 248(374)[250]、 120(1661)[122]、
121(1662)[123]、124(1665)[126]、125(1666)[127]、133(1785)[135]、
938(13278)[930]、1024(13361)[1012]。
(12)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相應部》〈蘊相應〉第八五經〈焰摩
迦〉(22-85)(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五冊一五九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