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十選(紙本26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四選 六入處如實知──六分別六入處經(南北傳經文對讀)
經號:305(407)[283]
一、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
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
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
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
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
,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愛
、貪喜(、彼彼樂著),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燒然,身心熾然,身
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
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
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
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
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
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
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
不染著故,不相應、不愚闇、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
愛、貪喜、彼彼樂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
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
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
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
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
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解說
什麼是六分別六入處經?
就眼睛看見東西;由眼睛接受外來的訊息來說,不能如實知見的人,那
麼,對於由所看到的東西(色)、視覺(眼識)、視覺認識(眼觸)
等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三種覺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不能如實
知見。不能如實知見的緣故,就會在眼睛看的時候,產生染著。
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嚐、身體的碰觸、起心動念也是這樣,不如實
知見的緣故,就會生起染著。
像這樣(染著),心也就常與煩惱為伍(相應)、愚昧而不明事理(
愚闇)、顧念著過去、擔心著未來(結縛),長養著五受陰,以及對引發
來生(當來有愛)、伴隨著貪喜(喜貪俱)、到處樂著(彼彼樂著)的渴愛
,也都因而增長。身、心為了滿足這些染著而疲於奔命,受著像火燃燒一
樣的煎熬而感受到苦,即使來生也還是在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增長循環
中,這就是我們苦迫生命的現象。
要消除這一生命的苦迫,就要對眼等六入處、六塵、六識、六觸乃至
三受等的過程,如實知見,不起染著。只有不起染著,身心才能不再受煎
熬,不再受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才能止息。
能這樣如實知、如實見的人,就是八正道、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覺分等,三十七道品都修習圓滿,名色(五蘊)徹底的明瞭,
無明與貪愛完全斷除,明(沒有無明)與解脫已經親身體證,止(專注;
集中精神)與觀(深刻觀察而起慧)的修行方法都已修習。這樣,就可以
稱為已經斷除了貪愛、斷除了煩惱糾纏(結縛),現觀(正無間等),真
正到了苦海的盡頭(究竟苦邊)了。
三、討論
(1)這個經,又稱為〈六分別六入處經〉,意思就是在六個入處(六根
)裡,從每個入處的作用(功能)中,作了六層的「動態觀察」。從這個
經中,或許不容易區別是哪六層觀察,但是,如果比照第 304(406)[282]
經的〈六六法經〉,就比較清楚:那就是六內入處(眼、耳、鼻、舌、身
、意入處)、六外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入處)、六識身(眼、
耳、鼻、舌、身、意識身)、六觸身(眼、耳、鼻、舌、身、意觸身)、
六受身(眼觸生三受、耳觸生三受、鼻觸生三受、舌觸生三受、身觸生三受、意觸生三受)、六愛身(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
、身觸生愛、意觸生愛)。其中,六愛身,就相當於〈六分別六入處經〉
中的「於三受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染著,還是偏向於貪愛來說的。
(2)「入處」,是外界刺激我們身心活動的觸發點,而以我們的色身來
分內外的,如第 322(436)[300] → 324(438)[302] 經所說。六內入處,
即是我們說的六根。六根中的前五根是物質的,不可見、有質礙的特性。
意根不是物質的,是心、意、識的統稱,不可見,沒有質礙性。六外入處
也稱為六境、六塵。其中,色是物質,四大(地、水、火、風)等所造(
組成),可見、有質礙性。聲音,是振動性能量。香、味,是物質特性。
觸,在這裡是指物與物的相接,應有別於「六觸身」的「觸」。這些,都
是不可見、有質礙性。法,是意根所觸對的境界,如概念等、不可見,無
質礙性。「六根」對「六境」時,「六識」(主要為依存著腦部的了別與
認識功能)生(發生作用),根、境、識的條件俱全時,就完成了「觸」
(認識了別)。了別後,依著自己的習性與經驗,而產生苦、樂,或者不
苦不樂的覺受,接之而來的,對大部分人來說,恐怕就是不離貪、瞋、癡
的染著了。
(3)在六入處的六層動態觀察中,到底哪一項在解脫中,居比較關鍵的
地位?如第 213(275)[215]經說:「於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
實知,如實知已,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因緣不相干
的禁忌與迷信)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這是說,如果
能在「受」的階段,也就是在情緒、覺受的變化(產生)中,如實知見,
警覺於防範愛染發展的。
又如第 209(271)[211]經中說,應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
、離如實知」;「於此眼『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見者
,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法永不復起,所謂眼識及色。」這是說,從「觸
」的階段,就如實知味、患、離。從認識了別時,就警覺於漠視因緣、不
能隨順因緣的我見、我執,那麼接下來的「觸生受」、「觸生想」、「觸
生行」就不會出錯。這是比從「受」著手要更高標準,更徹底的修持,當
然也是更困難的。因為身心活動,發展到產生情緒反應的階段,已經是相
當明顯容易察覺的了,也比較容易讓人體會。
第 218(285)[220]經中說「苦集道跡」為:「緣眼、色,生眼識,三
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集。」這是從「六根」對「六境」的分析,切入「十二支緣起」的
說明。「十二支緣起」的各支內容,將留在〈第十二選‧因緣觀--論因
說因〉中來討論,這裡所討論的重點是:「緣受愛」,也就是六入處六層
動態分析中的第六層--「愛」。身心活動,如果發展到進入「愛染」的
階段,就是經中所說的「染著」,接下來的,便是「憂悲惱苦」了。如第
913(13253)[905]經中,佛陀告訴聚落主說:「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
,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
」第 7(10)[7] 經中說:「於色、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
其中,「欲」與「愛」,其實是相同性質的。所以,可以說,眾生的憂悲
惱苦,其關鍵所在,就是「欲愛」了。而不論是在「六根」對「六境」的
分析中,或是「十二支緣起」的連環鉤鎖裡,「愛」,顯然是居於其中關
鍵與分水嶺的地位,就如同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所說的:「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
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了。」不論說從「受」的階段,亦或主張從「觸」的階段就注意不生我見
染著,其最後目的,都是在阻止「愛」的生成的。
至於「眼」與「色」,則如第 273(396)[272]經中的譬喻:「譬如兩
手和合,相對作聲。」這是因緣的必然,是可以與貪、瞋、癡不相應,不
受其影響的。
(4)七處,是五蘊的如實知;六分別,則是六入處的如實知。五蘊、六
入處,是我們身心活動的整體,都需要如實知、如實見,這是《雜阿含經
》一貫的精神與立場。如實知是理智的,覺醒的,真實的,知行合一的。
與之不相應的,是情感上的信仰。如第 574(1650)[573] 經中,質多羅長
者對耆那教教主尼揵(犍)若提子(六師外道之一),說他不信世尊。尼
揵若提子以為質多羅長者要來投靠他,結果才知道質多羅長者真正的意思
是:「我有禪觀智慧,為什麼要依靠信去當世尊的學生呢?」情感的、盲
目的信仰,是與《雜阿含經》的教說不能相應的。
(5)經中所說的八正道,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也
合稱為「三十七道品」。這些,在《雜阿含經》〈道品誦〉中,有相當份
量的經文論及,簡述如下:
四念處(〈念處相應〉,共有五十四經):如第 610(765)[624] 、
622(784)[636]、 623(785)[637] 、 627(790)[641] 說:「當內身身觀
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觀念住
,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依著身(內身、外身:六內入處
、六外入處)、受(三受)、心、法,作如實觀察,調伏世間貪憂。
四正斷、四如意足(〈正斷相應〉,〈如意足相應〉,經文佚失):
依《瑜伽師地論》的解說,四正斷為:律儀斷(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
,斷斷(未生惡不善法不生),修斷(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防護斷
(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四如意足,為四種修定(定,或譯為如意足
、神足、三摩地)的方法:欲三摩地(生起樂欲,觀察惡法的特性、因緣
、過患、對治,正審思察,起一境念,再觀察善法的特性、因緣、功德、
出離、住一境念)、勤三摩地(在修四正斷中,觀察特性、因緣、過患、
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心三摩地(在下劣心、掉舉心的調伏,與
捨的修習中,隨順不善法與善法,對其特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
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觀三摩地(對不善法與善法,能作意思惟
其不如理與如理之處,並且[ㄔ+扁]審觀察,覺知自己不善法的生起與否。由觀
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有什麼惡法已斷、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
五根(〈根相應〉,共二十七經):如第 646(818)[658]經中說,五
根是信(四不壞淨),精進(四正斷),念(四念處),定(四禪),慧
(四聖諦)。其中,如第 654(826)[666] → 659(831)[671] 經說五根中
,是以慧為首,為棟樑的。
五力(〈力相應〉,共六十經):這是相應於五根而說五力的。
七覺支(〈覺支相應〉,共六十七經):如第 715(912)[727]經中說
,七覺支為:念(四念處),擇法(善、不善法的抉擇),精進(四正斷
),喜(喜悅),猗(身心輕安),定(四禪),捨(捨離染著)。如第
714(911)[726] 經中說,心掉舉、猶豫時,應修猗、定、捨覺分,作為對
治。心微劣、猶豫時,應修擇法、精進、喜覺分,以提起精神,而念覺支
則是隨時都適用的。
八正道(〈聖道分相應〉,共一一四經):如第 785(1042)[797] 經
說,有「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
「世間八正道」是通於世間善法的,雖然是「世俗、有漏、有取」的
,但的確是能「轉向善趣」,也是「出世間八正道」的基礎:
正見:若彼見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乃至知世間有阿
羅漢,不受後有。
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
正語: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正業:離殺、離盜、離婬。
正命: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
正方便: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勘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
常不休息。
正念: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正定: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出世間八正道」,是與「世間八正道」相應的,但每一正道都進一
步以苦、集、滅、道為中心,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
向苦邊」,是直接指向解脫道的:
正見: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
、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
正志: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
、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正語: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
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
不越限防。
正業: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
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
限防。
正命: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
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
正方便: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
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勘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
常不休息。
正念: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
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正定: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
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第 748(968)[760]經說:「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
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這是說,八正道中,是以正見為
首的。又如第 788(1046)[800] 經中的偈語:「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也表示了建立正見的重要。
(6)「正見」,簡單說,就是正確的觀念與見解。除了前項所說的「知
善惡、聖賢」,以及「無漏思惟相應於法」之外,如本選經文中所說的,
對「六分別六入處」如實知,不染著(「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
修習滿足。」),「正觀五蘊、六根『無常、苦、空、非我』」(第1(1)
[1]、188(179)[190] 經),「緣起觀」(第 262(45)[39]、 297(478)[335]
經),「四聖諦」(第 443(682)[442]經),「觀於樂受作苦想,觀於苦
受作劍刺想,觀於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第 467(730)[466]經)等,也
都是正見的內容。
(7)其它相關於六入處如實知的經文:
204(255)[206]、 211(273)[213]、 215(277)[217]、 218(285)[220]、
233(306)[235]、 276(399)[275]、 306(408)[284]、 308(410)[286]。
(8)相當的南傳巴利文經典為:《中部》第一四九經〈大六處經〉(元
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第十二冊三一三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