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呂 勝 強
《雜阿含經二十選》修訂本的出書因緣,我們看到一個無我互動下成
就的歷程,可以作為真實學佛者在平淡、孤寂、堅毅中,修習佛法的見證
,值得把它報告出來,與有心學佛的朋友參考、共勉,並感恩三寶加被。
一九八0 年三月,宏印法師繼台北之後,在高雄法雨講堂開辦南部法
輪班,以解讀及小組討論交錯的方式,來引導佛青們研讀《妙雲集》。這
種跳脫填鴨式窠臼,及自由討論、雙向對話的弘法教學模式,在台灣佛教
界(史),可能是首開前例的。十幾年後,它造就了一些具有佛法正確知
見,及獨立聞思能力的佛教青年。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接著,在高雄佛教
堂擴大舉辦第二期法輪班。半年結業後,由於青年朋友們反應熱烈,學佛
的願欲也很迫切,他們擔心法友星散,大家無緣共聚切磋佛法,於是,部
份幹部敦請宏印法師,於一九八三年八月,在慧瑜法師的「慈苑」,創立
了「清涼文教基金會籌備會」(以下簡稱為「清涼」),繼續佛法的聞思
修學,並推動人間佛教的思想教育工作。在這段難得的法緣中,春江師兄
自始就躬逢盛會。
「清涼」的活動,進行了三年多。當時,宏印法師已北赴圓光佛學院
主持教務,慧瑜法師則受邀住錫於鶯歌,會務因此出現瓶頸。後來,「清
涼」在一九八七年四月十四日發出通啟:
「……檢討三年多來的工作成效,答案是不盡理想的,總結的說:來
會的善友們獲益不多,而會務推動者,自身亦進境有限,這其中應有內外
的諸多因緣。……最後決定暫時選擇先『自修』後『外弘』的次第,希望
透過較為嚴謹的共修計劃,內自砥礪,致力於『萬里之行,始於足下』的
紮根努力,以期日後隨俟因緣繼續護教輔教的弘化工作。基於此項抉擇,
會裡訂定一個研讀經論原典的自修計劃,期間暫訂三年,共修的方向為:
經論法義的探討及掘發經論中對於淨化身心及適應現代社會之意趣,歡迎
有『長恆心』的同修共同參與……。」
當時,選訂研讀的第一部經,就是《雜阿含經》。
那時,我們根據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所引據的每一部《雜阿
含經》,逐經挑出,而以印老編集的《雜阿含經論會編》為讀本,一字一
句地詳細研讀。參加的法友,有新學,有老參。在無常的因緣中,有人來
了,又走了。無人指導下,默默的,近乎孤獨的研讀、討論了二年左右。
後來,常常只有二、三人參加,然而,自始至終堅持到底的,本書作者是
少數中的一人。當時,他已開始將經典中相關的法義,初步作了摘要整理
,這個增上緣,醞釀了日後《雜阿含經二十選》的完成,這在作者的自序
中,已有詳細的說明。
《雜阿含經二十選》刊行迄今,整整有五個年頭。其間,由於海內外
學佛同修的函索,已再刷印了三次。作者有感於出書當時,對於《阿含》
之理解、體驗,尚欠深刻,甚且部分法義的解說,也有錯誤的地方,因此
,決定修訂再版。這是對於自己的修正,也是對於佛法以及讀者負責任的
態度。在修訂本書的過程中,作者並沒有把它當成是自己的著作,畢竟,
佛法是不屬於任何人的,所以,在彼此的討論中,都能在「法」的前提下
,放下主觀成見與情緒,這是熏修《阿含》的梵行饒益吧!
回顧作者在一九八0 年的法輪班,初聞佛法以來,短短十年,即能於
佛法得個入處,並且信行堅固,這雖然有其智慧增上的根器,然而,更是
不斷的精進力,才能獲此成果。他又能將自己的體會心得,化為文字,回
饋給大家,此乃是「隨份、隨力、隨緣」的阿含精神中,盡其在我、自利
利他的實踐寫照。個人特別記述本書作者這一段學思的進程,是為了讚歎
一個「自依止、法依止」的學佛因緣,供後學者參考;同時,要呈現一樁
無我的公案--《雜阿含經二十選》修訂本,是在眾緣推移中完成的,它
正說明了《阿含經》最重要的無常、無我教誨。
佛法修行的第一著,就是「認識自我」。《雜阿含經》開宗明義,在
前面三個誦(章)中,就指出自我身心的「蘊、處、界」就是修習無我正
觀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本書所扣緊的主題。希望讀者們透過本書的介紹,
時時處處念茲在茲地,以正見來觀察、思惟六根觸對境界的身心反應;進
而放下書本,放下概念,深入的探索自己身心的實況,漸漸改變我們平常
不自覺的自我本位意識型態,以及行為上、情感上習以為常的慣性執著。
祝福大家:一步一步踏在「追尋」真理的道跡上,邁向那「不再追尋
」的離欲之境。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一九九六‧四‧十八 寫於 岡山
自 序
回想以前在「清涼文教基金會籌備會」,參加讀書會,開始研討《雜
阿含經》時,曾經也受困於古代所翻譯經文用詞的隔閡,以及為數眾多的
經,不容易把握其胍絡。如果不是藉著同修們的彼此鼓舞,相互解疑,恐
怕早也半途而廢,讀不下去了。後來,從研討印順法師著的《印度佛教思
想史》中,覺得更應該多花心力在《雜阿含經》上。於是,自己又重頭讀
了幾次,並加以筆記歸類。期間,並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紓解了學佛以來
的一些關鍵性疑惑,使自己建立了「永不離佛法」的信念。
之後,有感於受《雜阿含經》的法雨被澤,遂以野人獻曝的心情,在
「正信佛學會」(一九九二年底更名為「正信佛青會」)介紹《雜阿含經
》。期間,有一些同修,也感到經文的不容易解讀,以及內容的龐雜,建
議以選讀的方式引導。幾經考量,將過去整理之筆記,再作歸納條理,選
出二十個主題,希望經由這二十個主題,表達《雜阿含經》的主要精神,
讓有興趣的同修,可以較為容易地進入《雜阿含經》的如實教誨中。而最
終目標,則是在於鼓勵讀者們,能夠自己逐經閱讀,希望能從經文中,去
發掘佛法之精髓,以及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早日踏上佛陀的足跡。
文中「解說」的部分,以儘量接近經文精神的原則,用我們習慣的文
字來表達,希望能有語譯的效果,而沒有翻譯的拘泥。「討論」部分,則
蒐集《雜阿含經》中一些可以詮釋這個主題精神的經文,來作介紹,希望
能以《雜阿含經》來解釋《雜阿含經》。當然,難免也有囿於自己主觀意
見之處,尚待善知識之指正。最後,再將相關於這個主題的其它經文經號
列出,以提供更多的參考。而為檢閱之方便,文中所引用的每一經,都同
時依次標明《大正版大藏經》、《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版大藏經》
中《雜阿含經》的經文編號,簡稱為「大正本經號」、「印順本經號」(
以 ( ) 表示)、「佛光本經號」(以 [ ] 表示)。
一九九六年,高雄元亨寺的《南傳大藏經》中文譯本陸續出版,三版
增訂附錄了南傳元亨寺本相當的中譯經文。二00四年拙編《南、北傳雜
阿含經選讀》完成,四版除了依之作小部分修訂外,所附元亨寺本中譯經
文,則予刪除。附錄部分,也因作者已有結集,而予刪編。
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更是「身體力行」的。離開了自身的體驗與實
踐,大概只能剩下「形象的滿足」,「情感的寄託」罷了!如果您已接觸
佛教多年,對教義自認為也耳熟能詳,卻發現自己仍然跨不出步伐,沒有
較大的進境,或者常在學佛的路上,遇到十字路口,徘徊猶豫,那麼,就
請來試著走入純樸的《雜阿含經》世界吧!也許可以為您帶來另一個春天
呢!
歸依佛 ‧ 歸依法 ‧ 歸依僧
一九九一‧十一 完 稿
一九九六‧二 二版修訂
一九九八‧二 三版增訂
二00四‧九 四版修訂
大 綱 表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