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十二選(紙本234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十二選
阿羅漢的人間關懷:《梵志陀然經》(二七)(南北傳經文對讀)
(一)經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與大比丘們,共受夏
坐(結夏安居)。當時,尊者舍梨子則是在舍衛國受夏坐。
三個月的夏坐期過了,有一位比丘,做完夏坐結束前的例行補衣工作
後,從王舍城,遊化到舍衛國來,住在勝林給孤獨園,並且前往拜見尊者
舍梨子。
尊者舍梨子得知這位比丘從王舍城來,曾與世尊在王舍城共受夏坐,
於是就向這位比丘探詢(關切)在王舍城的世尊、比丘眾、比丘尼眾、優
婆塞眾、優婆夷眾,以及其他異學沙門梵志的身體狀況,和修學佛法的情
形。
接下來,又向他打聽昔日未出家前的好友,梵志陀然的近況。知道梵
志陀然「不精進,犯於禁戒,彼依傍於王,欺誑梵志、居士;依恃梵志、
居士,欺誑於王」。
於是,尊者舍梨子在三個月的夏坐期滿,做完例行的補衣工作後,就
從舍衛國出發,來到了王舍城,住進竹林迦蘭哆園。
次日清晨,尊者舍梨子,入王舍城,次行乞食。乞食後,就前往梵志
陀然的家。梵志陀然正要出門,管理民眾工作(苦治居民),看見尊者舍
梨子來訪,就十分恭敬地再三禮請尊者舍梨子在家供養用食。然而,尊者
舍梨子卻也再三地婉拒了。
梵志陀然疑惑的問道:「舍梨子!何故入如是家而不肯食?」
尊者舍梨子回答說:「陀然!汝不精進,犯於禁戒,依傍於王,欺誑
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誑於王。」
於是,梵志陀然答辯說:「舍梨子!當知我今在家,以家業為事,我
應自安隱,供養父母,瞻視妻子,供給奴婢,當輸王租,祠祀諸天,祭餟
先祖及布施沙門、梵志,為後生天而得長壽,得樂果報故。舍梨子!是一
切事不可得廢,一向從法。」
尊者舍梨子反問陀然說,假若有人為父母、妻子、奴婢,為王、為天
、為先祖,為沙門、梵志而作惡,因作惡的緣故,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
地獄中,能夠因為不是為自己作惡,就能逃脫地獄業報之苦嗎?如果以如
法、如業、如功德而獲取錢財,尊重奉敬孝養父母,愛念妻子,供給瞻視
,愍傷奴婢,給恤瞻視,尊重供養沙門梵志,行福德業,不作惡業,便可
獲得父母的愛念,妻子、奴婢的尊重,沙門梵志的愛念,而德業日進,終
無衰退。
於是,梵志陀然即從座起,恭敬地向尊者舍梨子坦承,他是因為名叫
端正的情婦緣故,而行放逸,大作罪業。即日起,他願意捨離情婦端正,
而歸依尊者舍梨子。
尊者舍梨子說:「陀然!汝莫歸我,我所歸佛汝應自歸。」
梵志陀然回答說:「尊者舍梨子!我從今日,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
,唯願尊者舍梨子受我為佛優婆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尊者舍梨子為梵志陀然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後,在王舍城遊化
了幾天,就往南山,住進南山村北尸攝惒林中。
過了一些時候,有一位比丘,也從王舍城來到南山村北尸攝惒林,並
前往拜訪尊者舍梨子。尊者舍梨子再向這位比丘,打聽梵志陀然的近況,
得知梵志陀然病極危篤,可能因此而命終。於是尊者舍梨子又到回王舍城
,探望好友陀然。
梵志陀然臥病在床,見尊者舍梨子前來探病,想要起床相迎。尊者舍
梨子制止了他起床,並探問病況。
陀然說:「所患至困,飲食不進,疾苦但增而不覺損。」
於是,尊者舍梨子再度為梵志陀然說法。
尊者舍梨子說,在地獄、畜生、餓鬼、人、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
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樂天、梵天的諸界中,以梵天的境界,最為殊
勝。
接著又說:「陀然!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梵室
,謂族姓男、族姓女修習,多修習,斷欲、捨欲念,身壞命終生梵天中。
云何為四?陀然!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
四方,四維上下,普週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極廣甚大,無量善修
,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極廣甚大,無
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陀然!世尊、知、見、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說四梵室,謂族姓男、族姓女修習,多修習,斷欲、捨欲念,
身壞命終生梵天中。」
尊者舍梨子為梵志陀然說梵天法後,就離開了。在出了王舍城,還未
到竹林迦蘭哆園的途中,梵志陀然已修習慈、悲、喜、捨等四梵室,成就
斷欲、捨欲念,身壞命終,生於梵天中。
此時,世尊在竹林迦蘭哆園,為無量大眾說法,遙見尊者舍梨子來,
告訴大家說,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出要慧、明達慧、辯
才慧、成就實慧,為梵志陀然說梵天法來。如果能夠再作更上一層的教化
,梵志陀然必可速知法如法。
尊者舍梨子回答世尊說:「彼梵志長夜愛著梵天,樂於梵天,究竟梵
天,是尊梵天,實有梵天,為我梵天。是故,世尊!我如是應。」
(二)論述:
尊者舍梨子,就是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的解脫
阿羅漢,與神通第一的目揵連,並稱為佛陀的兩大弟子。
我們說,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必然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的(《雜‧四九0》),沒有我執,沒有愛染,過著不顧念過去,不期待
將來,於當下不染著的生活。這是怎樣的生活呢?離開解脫愈遠的人,是
愈難體會,而且是可能會有愈多的誤解的。典型的是,認為這樣的生活太
消極,沒有(執著的)目標,沒有樂趣,甚至於說沒有意義。尤其人們習
慣於愛染,對於離開愛染的生活,通常只能偏於以冷漠來臆想而已。然而
,從《梵志陀然經》,尊者舍梨子對昔日好友的種種,我們可以獲得一個
重要的訊息: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仍然有著人間關懷。離開了愛染,而仍
然有著關懷,這是一般平常人所做不到的。為人父母的,常常不自禁地以
「擔心」,來表現對子女的關懷;為人眷屬的,又常以「相思」,來表現
彼此的深情。其實就佛法的觀點來說,關心,並不必然要跟隨著擔心與思
戀的。擔心與思戀的出現,不是因為關心,恐怕是因為不能「隨順因緣」
的「我執」與「愛染」吧!假如,我們因為關懷某件事,或某個人,而演
變到「憂心忡忡」,或者「痛心疾首」時,何不應用佛法的「四諦法」及
「緣起觀」,好好地反省檢討,仔細而深入地追究,「憂心忡忡」與「痛
心疾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背後的推動力量,又是什麼?
解脫的阿羅漢聖者,同証佛陀的法,過著與佛陀相同品質的精神生活
,不應當只以「自了漢」而偏視之。
(三)思 考
一、您對傳統上大乘、小乘的分別,有什麼看法?
二、您對阿羅漢為「自了漢」的評論,有什麼看法?
三、您覺得「慈悲心」與煩惱的止息(解脫)有衝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