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十二選(紙本234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十選
佛法的修行方法(二):《小空經》(一九0)(南北傳經文對讀)
(一)經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舍衛國,住在東園鹿子母堂。
當時,尊者阿難在傍晚時分,禪坐完畢後,去見佛陀,問佛陀說,世
尊在釋迦族的城市遊化時,曾經說過:「阿難!我多行空。」不知道我有
沒有說錯?
世尊回答說:
「阿難!彼我所說,汝實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從爾時及
至於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
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是為,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
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
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
事想。彼如是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若有疲
勞,因村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
因一無事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
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無事想,當
數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
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阿難!猶
如牛皮,以百釘張,極張托已,無皺無縮。……彼如是知,空於人想,空
無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
勞,因無事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地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
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
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事想,莫念地想,當
數念一無量空處想。彼如是知,空無事想,空於地想,然有不空,唯一無
量空處想。若有疲勞,因無事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
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空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
,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無量空處想
,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彼如是知,空於地想,空無量空處想,然有不空
,唯一無量識處想。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量
空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識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
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
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空處想,莫念無量
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彼如是知,空無量空處想,空無量識處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所有處想。若有疲勞,因無量空處想故,我無是也。
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所有處想故。
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
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莫念無所
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彼如是知,空無量識處想,空無所有處想,
然有不空,唯一無想心定。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無是也。若有
疲勞,因無所有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想心定故。若彼中
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
、空、不顛倒也。
彼作是念:我本無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
我不樂彼,不求彼,不應住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
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
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
身六處命存。若有疲勞,因欲漏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有漏,無明
漏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
,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
也,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
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
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當學如是。
(二)論述:
經中所說的修行方法,其特色就是以較輕的染著,來替代已經存在的
較重染著(煩惱)。不斷地替代下去,直到能完全地消除為止,這就是經
中所說的「多行空」了。
經中所說的「空」,應該有兩層含意:其一,是與一般用法相同的,
指實物上的不存在。其二,則是指捨除;尤其是指煩惱的捨除。就第一層
含意來說,如果是當前因緣和合而存在的,就相對地稱為「不空」。例如
,在鹿子母講堂中,只有比丘眾,而沒有象、馬、牛、羊、財物、穀米、
奴婢。所以,空的是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等,不空的是比
丘眾。這就是經中所說:「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
,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的意思,這是
一種充分尊重因緣存在的如實態度。不顛倒,也就是不錯亂的意思,不過
,在方法的使用上,如「地想」、「無量空處想」、……等,都還是以「
假想觀」的禪思觀想技巧來成就的。
思惟(想),如果能夠逐漸地止息到「無想定」,而且還能夠再進一
步地突破對「無想定」境界的執取;即經中所說的「不樂彼、不求彼、不
應住彼」(「彼」即是指「無想定」的境界),那麼便是契入解脫了。而
要使自己的心思,能夠從像瀑流般的奔騰雜亂,止息到能體會「不樂、不
求、不住」的捨離境界,經中施設了六個中繼目標:首先,以念「無事」
,來取代平常掛念東、掛念西的紛亂念頭與煩惱。等到掛念東、掛念西的
疲勞(煩惱),完全被專注力較強的「無事想」所替代而不存在了(空了
),這時,可能造成煩惱的,就只有「無事想」了。像這樣,依此類推,
以專注力較強的觀想:「地遍處想」→「無量空處想」→「無量識處想」
→「無所有處想」→「無想心定」(無想心定,即非想非非想處定),一
直替代下去,結果心思愈來愈細膩,煩惱(疲勞)的強度,也愈來愈微弱
。而要能一層一層的替代深入,其關鍵所在,還在於佛法的正見--「捨
離」上。只要在這中間的任何一個中繼站上,覺得「感覺很好」,而有所
戀棧的話,那麼,就會在那個境界上停滯,無法再作更深一層的進展。即
使到了「無想定」的境界,如果不能有所突破,「不樂彼,不求彼,不住
彼」的話,那麼仍然是缺那臨門的一腳,與解脫無緣。
「地遍處」,指的是觀想一大片平整的地面,而得定的。平整的地面
,其平整程度,經中形容為就像一張拉平釘緊的牛皮(鼓面)。這是要靠
著集中注意力,從實際上的一小片平整地面觀察做起,將平整地面的影像
,清清楚楚地印入腦海裡,然後以專注的觀想力,拓展出一個廣大,而且
平整地面影像的「假想觀」。此時,因為專注於經營「地遍想」,所以沒
有空閒去想那關於「人」、關於「村落」的事情,因此也就不會有因「人
」、因「村落」而來的煩惱(疲勞)。成就了「地遍想」的,其禪定程度
,最深的,可以達到色界中最高的「第四禪」。之後,再往更深處而能夠
替代「地遍想」的,就得進入「無量空處想」了,這是屬於無色界禪的禪
定。
如果參考「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遍處
」的禪定修學內容,我們可以推論,經中所說取代「無事想」的「地遍想
」,也可以換成「青想」、「黃想」、「赤想」、「水想」、「火想」、
「風想」中的任何一想。因為這些想,所用的方法原則上相同,細微的程
度也相近,只是用來觀想的對象不同而已。
「無量空處想」(也就是「空無邊處想」),這是在「第四禪」「捨
離」的基礎上,更深一層的超越了物質的境界,而以無量的虛空為觀想對
象的。「無量識處想」(也稱為「識無邊處想」),則又超越了虛空觀想
的對象,而返回到以自己能觀的「識」(或說「心」、「意」)為專注對
象的。往後,再深一層,則又得超越了對「意念」刻意的想,而進入「無
所有處想」。最後,更要平息了一般想的作用(相當於「非想」),而進
入「無想心定」(「無想心定」,即「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想心定
」,雖說是無想,其實還是存在著細微的樂著想的,所以又稱為「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可以理解為:不是一般粗重的想,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想的,就像水面上的油花,雖然無法撈起來當油用,但又的確是帶有油的
性質,不能拿來當一般用水一樣。心念雖然到了這樣微細的程度,但是也
還未能達到解脫,只有覺悟到應該「不樂彼,不求彼,不住彼」,連最細
微的樂著想都能捨離,才能契入解脫的。(參考《清淨道論》〈第四:說
地遍品〉、〈第五:說餘遍品〉、〈第十:說無色品〉,印順法師著《空
之探究》〈第一章〉第四、五、六、十節)
從「無事想」到「無想心定」,《小空經》所說的修行方法,是一連
串的禪定修習,這是重於禪定修行的法門的。在《羅摩經》(二0四)中
,描述了佛陀自述其修學過程,從其間,我們可以瞭解到,佛陀也曾經經
歷了「無所有處想」與「非想非非想」的深定,也許,這是當時修行的主
流吧!然而,佛陀在經歷了這些深定後,「復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
覺,不趣涅槃」而超越捨離了。所以,後來在佛陀的教學中,並不是以這
樣的方法(定),為修行最後的目標的。而解脫的阿羅漢聖者中,也還有
不會入深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呢(《大因經》(九七)、《雜‧三四七
》)。
《小空經》中所提供的修行方法,應當以治標、替代的漸次修行原則
為重點,而這樣的修行原則,是可以擴展到無關於修定技巧方面的,可以
在修行上,廣作運用。如《增上心經》(一0一)中,舉出的五種消除惡
念方法:
1.念與善相應的事,讓念頭沒有機會念惡。如果在念善相時,還是有
其它的惡念延伸出來,那麼,就應該再以其它的善念,來止息這個又生起
來的惡念。就如同木匠,用墨繩、利斧等工具(善相應事),來治木令直
一樣。
2.以觀想惡念所會帶來的災患,來止息這個延伸出來的惡念。就如同
在一位端正可愛的少年人脖子上,掛上腐脹臭爛,流膿的死屍,那麼,他
就顯得惡穢,也就不會再去愛染他了。
3.如果採用上面的方法,還是會延伸出其它惡念時,那麼就應當以停
止上面所說的所有念頭(不念念),來止息惡念。就如同閉上眼睛不去看
,或根本就避身而離去一樣。
4.如果以停止觀想(不念念),還會有惡念產生時,那麼,就應當以
漸進的方式,以「思行(意志力)漸減其念」,直到連惡念都消除為止。
就如同走得很快的人,先想慢下來,待走慢下來,才能再想坐下來,待坐
下來後,才能再想躺下來一樣。
5.當在以「思行漸減其念」當中,還會延伸出惡念時,那麼,就應當
「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修心(入禪定),受持降伏」。就像兩個大
力士,捉一個瘦弱的人,很容易就能將他完全降伏一樣。
在這五種方法中,除了第2.種以外,可以說都與《小空經》的修行原
則--替代法有關,尤其以第4.種最為相近。替代的修行法,常是治標的
。治標的方式,雖然不是根本的,而且也可能會有其它的副作用產生,但
是,治標的法門,如果能仍然不忘失解脫為其最終目標,或者,最後還是
能夠繼續引導趣向解脫,那麼,即使只是粗略的,只要立即有效,也都不
失為好的修行方法。
(三)思 考
一、在您所知道的佛教修行方法中,哪些是近於「小空經」的修法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您有什麼常發生的困擾,能嘗試用「小空經」的方法舒緩嗎?
三、您認為禪定與解脫有什麼樣的關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