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十二選(紙本234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六選
佛法的價值觀(三)--無記:《箭喻經》(二二一)
(一)經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尊者鬘童子,於傍晚時分,從禪坐起來,去見佛陀,向佛陀表明自己
剛才在禪坐中的想法:
「所謂此見,世尊捨置除卻,不盡通說,謂:世有常,世無有常;世
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
,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
「若世尊一向知世有常者,世尊!當為我說。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
者,當直言不知也。」
「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
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世尊一向知此
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世尊!當為我說。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者,當
直言不知也。」
世尊問尊者鬘童子說:當初,是因為對你說這些法,才吸引你來跟我
學梵行的呢?還是一開始,你就指明是要來跟我學這些法的呢?當初都沒
這樣說,為何現在要這樣虛妄誣謗我呢?
尊者鬘童子,經世尊「面訶責數」後,「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
無言,如有所伺。」
世尊訶責鬘童子後,告訴諸比丘說:
「若有愚癡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者,我不從世
尊學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如是,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來
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若有愚癡人,作
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言者,我不從世尊學梵
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就好比有人身中毒箭,很痛苦,他的親人憐憫他,想為他解除中毒箭
之苦,為他請來專門治療箭傷的醫生。然而他卻想:箭不可拔,應先知道
射箭的人,姓什麼?名什麼?是長得高、矮、胖、瘦?膚色如何?又是哪
一族人?住在哪個方向?所用的弓、弓扎、弓弦、箭桿、箭纏、箭羽、箭
頭的材質、顏色?製造箭頭的人,姓什麼?名什麼?他的長相與身份又是
如何?結果,「彼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因此(世有常,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命異身異;
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見故,從我學
梵行者,此事不然。」
「有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
「無此見故,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
「無此見故,(不)從我學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者(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
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者),有生、老、病
、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淳大苦陰生。」
「世有常(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終
,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我不一向說此。何
以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此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
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
「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
我一向說。以何等故,我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應,是梵行本,
趣智、趣覺、趣涅槃。」
「是為不可說者,則不說;可說者,則說。當如是持!當如是學!」
(二)論述:
佛法,是緊緊扣住眾生的「生、老、病、死,愁慼、啼哭、憂苦、懊
惱」等,苦迫生命現象的止息來說的。而六根與六塵,則是眾生苦迫生命
現象的舞臺。離開了解決六根對六塵煩惱的論談,就是經中所指的「不可
說者,則不說」了。浪費精力於探索這些「不可說者」,其結果,正如佛
陀所說的:「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世有常,世無有常;世有底,世無底;命即是身,為命異身異;如
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雜阿含經》
中也作:「世間有常、無常、有常無常、非有常非無常;有邊、無邊、有
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死後無、死
後有無、死後非有非無」(《雜‧四 0 八》、《雜‧九五四》)。這樣的
論題,大概是佛陀時代所流行的話題,換成今天的話題,可能會是:宇宙
是怎麼形成的?空間是不是無限?最小的粒子元素是什麼?乃至於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
這些問題,佛陀總是不予回答,而稱為「無記」(《雜‧九 0 五》、
《雜‧九五七》),或者直接評為「倒見」的(《雜‧九六二》)。因為
窮一輩子的精力,去探討這一類複雜的問題,即使獲得了答案,對人生煩
惱的消除,也沒有助益。如《雜‧四 0 八》中說:「如此論者,非義饒益
,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無法幫助我
們「趣智、趣覺、趣於涅槃」。就好比浪費精力去探詢弓箭的種種,並無
助於眼前箭傷痛苦的解除一樣。佛法的價值觀,是很明確地建立在煩惱的
解決上,也就是要能「趣向涅槃」。能幫助我們解決貪、瞋、癡的,就是
有價值的,否則,就是沒有意義。
另一類論題,如《優曇婆邏經》(一 0 四)中所說的「種種鳥論」《
五支物主經》(一七九)、《箭毛經》(二 0 七)中所說的「種種畜生之
論」(語論、王論、賊論、鬥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女論、童女論、
淫女論、世俗論、非道論、海論、國問論),也與煩惱的止息無關,浪費
時間在這樣的閒談上,依佛法的價值觀來說,也不值得。
二十世紀的科技文明,比起西元前六世紀,那不知相距有多遠。人們
的生活領域,因交通的便捷,而大大的擴增,物質的供給,也因生產技術
的進步,而大為豐富。人們的生活型態,已與過去大異其趣。然而,近代
人因貪、瞋、癡而帶來的煩惱,竟然和西元前六世紀時的人們,沒有兩樣
!
二十世紀,是太空與原子科技很有突破的時代。人們的知識領域,向
浩瀚的太空與微小的原子,伸出觸角。然而,對人們心靈探索的成績,顯
然還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今天,我們生活在這種型態的社會,依緣起法的
理則,還要隨順這樣的因緣,求取過正當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然而,時常
要提醒自己的是:學習煩惱的解除,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
生命的意義,不是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而是在止息這個生、死不
斷相續的苦迫生命。而生活的目的,是在學習煩惱的解除。不論我們每天
的工作性質是求真(如技術生產業)、求善(如維繫社會制度的秩序與大
眾服務業)或是求美(如藝術文化業),如果未能時時將真、善、美的追
求,反射回自己的內心上,時時照顧到自己,免於煩惱的苦迫,那麼,不
論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亦或是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就佛法的價值觀來
看,都是一樣的貧乏。如果能夠時時觀照自己的煩惱,順應緣起法,降伏
自己的煩惱,那麼,即使是物質匱乏到只能衣衫襤縷地乞食過活,也值得
我們尊敬。
不要去追求那些對煩惱解脫沒有助益的事,不要浪費精力於尋找與生
死煩惱無關的答案。集中自己有限而微小的力量,用來專心學習佛陀教導
我們的,能止息煩惱苦迫的佛法吧!
(三)思 考
一、您平常的最大興趣(嗜好)是什麼?對您有什麼意義?
二、長遠地來看,您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