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十二選(紙本234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第 四選
佛法的價值觀(一)──正念當下:《阿難說經》(一六七)(南北傳經文對讀)
(一)經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有一晚,尊者阿難為聚集在講堂的比丘,說跋地羅帝偈,及其含義。 佛陀聽說了這件事,就當面詢問尊者阿難,是如何為諸比丘說跋地羅帝偈 ,及其含義的。尊者阿難說: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將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世尊問:「阿難!云何比丘念過去耶?」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有比丘樂過去色,欲、著、住;樂過去覺( 受)、想、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念過去也。」
  世尊再問:「阿難!云何比丘不念過去?」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比丘不樂過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 過去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過去。」
  世尊再問:「阿難!云何比丘願未來耶?」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比丘樂未來色,欲、著、住;樂未來覺、想 、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願未來也。」
  世尊再問:「阿難!云何比丘不願未來?」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比丘不樂未來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 未來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願未來。」
  世尊再問:「阿難!云何比丘受(取)現在法?」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比丘樂現在色,欲、著、住;樂現在覺、想 、行、識,欲、著、住,如是比丘受現在法。」
  世尊再問:「阿難!云何比丘不受現在法?」
  尊者阿難答:「世尊!若比丘不樂現在色,不欲、不著、不住;不樂 現在覺、想、行、識,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現在法。世尊! 我以如是為諸比丘夜集講堂,說跋地跋羅帝偈及其義也。」
  於是,世尊讚歎尊者阿難「有眼、有智、有義、有法」,對跋地羅帝 偈「觀義應如是」。

(二)論述:
  「跋地羅帝」,依楊郁文先生直譯為:「『賢善一夜』,意謂夜夜( 日日)全然如是賢善生活之人。」(《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中阿含經》 第一四八三頁)
  在《中阿含經》中,以「跋地羅帝偈」為主題的經,共有三部:《溫 泉林天經》(一六五),《釋中禪室尊經》(一六六)與《阿難說經》( 一六七)。《阿難說經》(一六七)中所記錄的解釋經文,與《釋中禪室 尊經》(一六六)中佛陀的解釋經文完全相同。而《溫泉林天經》(一六 五)中,尊者大迦旃延的解釋為:
  「云何比丘不念過去?諸賢!比丘實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 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為過去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 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如是耳、鼻、舌、身,實 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愛法,欲相應,心樂,捫摸本,本即過去也。彼 為過去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便不念過去。諸賢!如是 比丘不念過去也。」
  「云何比丘不願未來?諸賢!比丘若眼、色、眼識未來者,未得不欲 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未來者,未來不欲得,已得心不 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諸賢!如是比 丘不願未來也。」
  「諸賢!云何比丘不受現在法?諸賢!比丘若眼、色、眼識現在者, 彼於現在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 受現在法。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識現在者,彼於現在識 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者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 諸賢!如是比丘不受現在法。」
  尊者阿難,是從五蘊的「不樂、不欲、不著、不住」,來說明「跋地 羅帝偈」的。而尊者大迦旃延,則從六根對六塵中,識(觸;認知了別) 的「不欲染著、不願→不樂」來說明。不論是從「五蘊」,或是從「六處 」來說明,主要的重點,都是在「不愛染、不執著」。所謂「不追悔過去 ,不欣樂將來,不染著現在」,就是「跋地羅帝偈」中,所表達的主要精 神。
  《雜‧二二一》中,世尊說:「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 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 逐未來世轉復為少。」雜染的五欲,之所以也稱為功德,是偏重於其令人 愉悅,並且能起世間名聞利養來說的。人們總是比較緬懷過去的美好感覺 ,讓過去的經驗,深深地印在心靈之中,難以忘懷。其實,過去的事,因 緣已不存在,不論是多麼美好,或是多麼地令人扼腕,都沒有必要沉淪於 顧念過去的情緒中。對過去的懷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憂傷與沮喪, 進而干擾對當下因緣的正確處理而已。思考過去的因緣,而作檢討反省是 可以的,但卻沒有必要讓過去的因緣,造成當下情緒的起伏。這與一般對 緬懷(眷戀)過去帶有同情,甚至有所讚許的世俗價值觀,是不同的。
  將來的事,因緣還未成熟,也是處於不存在的狀況,也沒有必要讓它 造成當下情緒的起伏。期待的情緒,常常夾帶著主宰因緣的主觀意圖,也 常常會因此而引起煩惱。人們總是對自己所喜歡的,有所期待,所以說「 欣樂未來」。期待的心情,常是七上八下的,或許能帶著些愉悅,但卻不 難發現,也常跟隨著渴求的煎熬。姑不論未來是否能如預期,現在就已經 在煩惱(渴求的煎熬)之中了。即使未來果真能如其所願,然而,滿足的 愉悅,又不免成了長養欲貪的養料。如果不如預期,又難免失望而情緒低 落,或者憤憤難平。這與讚美常活在希望中的世俗價值觀,是多麼的不同 啊!
  排除了活在執著過去、未來的世界裡,所剩下來的,就是「當下正念 」了。「當下正念」,不但是要「活在當下」,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 楚楚,而且還要能提起佛法正念,作意(注意)不可染著。警覺於當下的 每一個念頭,都還是緣生、緣滅的,所以偈誦說「念無有堅強」,這是賢 者的智慧與生活態度。如果能夠像這樣的生活,所有的苦難,自然就會終 止了,還有誰會憂愁死亡的到來呢?
  就修學者來說,要怎樣注意染著的排除呢?個人以為可以依著「苦」 、「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方法:首先,當要能自我訓練, 覺察自己的愛染(苦)。其次,思維觀察自己愛染的原因,選擇確當的方 法,來解除這些原因,才能排除愛染。要能儘早發現自己的染著,這需要 靠時時保持正念的清明。尤其是對「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所 產生的「觸」(了別),以及由「觸」而生的「受」(情緒),更應當時 時觀照,保持警覺,因為煩惱與染著,常悄悄地從這兩處進來。如《雜‧ 二0九》中,佛陀說:「有六觸入處: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 入處。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去我法、律遠, 如虛空與地。於此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 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六觸入處 ,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欲不復生。」又如《 雜‧二一三》中說:「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觸,緣觸生受--若 苦、若樂、不苦不樂。若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 ,種貪欲身觸、種瞋恚身觸、種戒取身觸、種我見身觸,亦種殖增長諸惡 不善法。如是,純大苦聚,皆從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 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廣如上說。」所以,如果能夠讓「觸」就只停留 在「觸」;例如:看到前面路上車陣大排長龍,知道遇上大塞車了。在塞 車的因緣仍然存在時,隨順之,讓「明白」就只是「明白」,不要讓主宰 的意念任意發展。然而,如果再不夠警覺,做不到這樣,就可能會因為失 於正念而急躁不安,於是苦的情緒感受就產生了。假如對這苦的情緒(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並且就在這裡打住,讓情緒就只是情緒,不要讓 「不喜歡」塞車,「希望」別人多讓我的「愛染」發展出來,那麼「十二 緣起」的鉤鏈,便能在此打斷,往下的「取」、「有」、「生」(煩惱、 造業的「生」)也就不會再生起了。假如正念不足,「十二緣起」的鉤鏈 ,一但闖過了「受」的階段,而繼續醞釀成「愛」(或愛的反射:恨), 往後的發展,恐怕就要如山洪爆發一般,一發就難以止息了(參考《菩提 樹的心木》第二三頁,佛使比丘演講‧鄭振煌譯‧慧炬出版社)。正念的 內容,就是四念處,尤其是「法念處」。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我們將在〈 第九選〉中,再作討論。
  使自己染著的原因,常是欲貪,是愛染。推動欲貪與愛染的力量,是 來自於理智上不能隨順因緣的執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我見」)。那麼就 只有常常從深入地觀察「無常」,多思惟、多體會緣起法,逐漸地建立順 乎緣起法的觀念(正見),讓深刻的觀念形成個性,才能有所改善。而對 早已習慣執取的一般人來說,要建立這樣的個性,卻也不是一、二天的事 ,所謂「先以習成性,次以性養習」,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紮實的功夫, 需要「行精勤,晝夜無懈怠」,從多思維緣起法做起,點點滴滴的累積的 呢!
  表現於情感上的愛染,其滅離的過程,可以說是隨順於「味」、「患 」、「離」的修行次第的,我們將在〈第五選〉中,再作討論。

(三)思 考
  一、您對「活在當下」與「當下正念」有什麼評價?
  二、您有什麼深刻的回憶嗎?對現在的您有什麼影響?
  三、您有什麼殷切的期盼嗎?對現在的您有什麼影響?
  四、怎樣做可以讓您「當下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