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1992/9 初稿, 2016/9/12 更新
第五章 秘密大乘佛教的興起及其思想
第一節 總 說
「秘密大乘佛教」,一般普遍的習慣稱為「密宗」或「密教」。在《大智度論》與《央掘魔羅經》的漢譯本中,早有「密教」一辭,但意思是指深奧的教說,不是指本章所要說明的秘密大乘佛教。
秘密大乘佛教的興起,與印度教的復興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秘密大乘佛教的一些特色,如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以「怛特羅」(義譯為「續」)取代原先的「修多羅」(義譯為「經」)為教典名稱;使用咒術;重儀軌;多採象徵性意義等,都和印度教相同。又從流行的時間來看:西元四世紀初,笈多王朝時代的梵文學復興運動,將當時衰弱不振的婆羅門教蛻變成印度教而興盛起來。就在印度教興盛後的西元四、五世紀間,佛教在北印度烏仗那地方,就有修「密法」的傳說。西元七世紀,秘密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集出,在思想與宗教儀式上都深具印度教色彩。這是佛教在印度教一天天興盛的環境下,一些重信仰,重他力加持,重「般舟三昧」法門,以及「瑜伽」(禪觀)修行方法的佛弟子,於傾向如來果德中,對世俗的印度教信仰做了太多妥協後的產物。
西元八世紀,印度教的學者,在北印度有鳩摩羅梨羅,在南印度有商羯羅,二人深具才華,擅長辯論。印度教有了這兩位學者的到處遊化,論破許多佛弟子而顯得氣勢日宏。反觀佛教,受到這樣的傷害後,在北印度與南印度都衰弱下來了。西元八世紀以後,印度佛教只有在東方的波羅王朝(約現今孟加拉地方)得到了王朝的護持,而有所發展。但主要的,還是以那爛陀寺、歐丹多富梨寺、超岩寺等寺院為中心,形成據點式的活動與發展,內容上,就是以秘密大乘佛教為主的型態,在這三個寺院中延續著。
從西元四世紀,到西元九世紀,印度北方的烏仗那(即罽賓一帶,是與釋迦族血緣相近的塞迦族活動區域),西方的羅荼國,南方的吉祥山(是擅長咒語的達羅毗荼族活動區域),東方的烏荼(約為今日的奧里薩地方),都不斷地有「秘密大乘佛法」的傳出。這表示了密教的興起,在印度是全面性的。西元九世紀後,衰弱的印度佛教,就只剩下波羅王朝護持下的秘密大乘佛教而已。
依據西藏宗喀巴所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可以將在印度秘密大乘佛教時期所集出的教典,根據集出時間的先後,以及教典性質的不同,略分為四類:
一、「所作怛特羅」:這是以說明對諸佛的禮拜、供養等宗教儀軌,以及「真言」(音譯為曼怛羅,又譯為明咒、密言,《大日經》解釋為「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的)、「讚」的讀誦等為主的教典,是著重於外在、形式上記述的典籍。大約來說,「所作怛特羅」是秘密大乘典籍中最早成立的部分,部類比較繁雜。在中國與日本佛教中,所說的「雜密」,就是屬於這一類。不過,也有少數屬於「所作怛特羅」的典籍,是在更晚的時期才集出的。
二、「行怛特羅」:這是著重於說明結合外在形式上的儀軌咒術,與內在思想上的禪觀,為修行方法的教典。教典集出的時間,約比「所作怛特羅」教典遲一些。在漢譯的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所作怛特羅」教典,就是一般簡稱的《大日經》。《大日經》是說明以身密(手印)、口密(真言)與意密(禪定)等「三密相即」修行方法的經典。
三、「瑜伽怛特羅」:這是說明身、口、意三密合用(相結合),以修色身相,成為佛身的教典。教典集出的時間,又比「行怛特羅」教典遲一些。漢譯的「瑜伽怛特羅」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般簡稱的《金剛頂經》。在中國與日本佛教中,稱為「純密」的,就是相當於印度秘密大乘佛教中的「行怛特羅」,與「瑜伽怛特羅」這兩部分。
四、「無上瑜伽怛特羅」:這是以「以欲離欲」為修行的方便法,接近於印度教中的「性力派」,主張以「修天色身」、「即身成佛」為目標的典籍。這類秘法中,又分為「父」、「母」、「密集」、「時輪」、「勝樂」、「喜金剛」等多個支派(也稱為部),這是最遲集出的教典。各部中,因師門傳承、修行經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修行項目與次第。
秘密大乘佛法,發展到「無上瑜伽怛特羅」的階段,專以修色身為主要目標。不論是以性力為方法,或以修定為方法,都是以修自己的身體為主,而不是以「觀慧」,以離「貪、瞋、癡」的修行為主了。西元十二世紀,回教勢力不斷地入侵印度。回教徒對佛教並沒有特殊的敵意,但他們是極端的偶像破壞者。在回教的教義中,視破壞偶像,以及屠殺偶像的崇拜者為正當的行為,並且說成是有福報的。他們對當時以神像與佛像為禮敬對象的印度教與佛教,都視為是「偶像的崇拜者」,而一視同仁,大肆破壞。印度教由於深入一般人的生活中,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雖然深受回教徒「據點」式的破壞,但仍然保有廣大的信仰群眾「面」,所以能夠不被消滅。佛教就不同了,衰弱的佛教,在波羅王朝的護持下,只能以三大寺院為中心,表面上是十分興隆,但實際上卻早已失去廣大的群眾基礎。佛教被印度教所吸收、同化,在群眾的認識裏,已經失去其獨特的教義與教化。所以在西元一二0三年,僅存的超岩寺被燒毀後,僧侶被追殺四散,而頓失所依。佛教在印度,既失去了信仰的群眾,又失去最後的寺院與僧團標誌,就這樣迅速地沈寂消失了。於是,歷史上一般認定:
「西元一二0三年,印度佛教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