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1992/9 初稿, 2016/9/11 更新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興起及其思想
  第二節 念佛與淨土思想
  在《雜阿含經》中,佛陀為即將遠行於曠野中的商隊,或是常在曠野中修行的比丘們說「六念法」,來對治商人或比丘的恐懼感(《雜阿含九八0 、九八一經》)。「念佛」是「六念法」中的第一項,就是透過憶念佛陀的十個名號,思惟佛陀的言行,使自己覺得好似還在佛陀身邊一樣,從而得到情緒的穩定與滿足。不過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六念法」,除了在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外,還說藉著憶念佛陀的言行,來做為自己行為的榜樣,而使自己離開貪、瞋、癡,正向涅槃,也讓「念佛」,成為一個趣向解脫的修行方法。
  就滿足情感的需求上來看,念佛有平定情緒的功能,對於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修禪定,是有幫助的。部派佛教時代,上座部系的部派,承襲《雜阿含經》的「念佛」內容,以念佛功德為主,而不是憶念佛陀莊嚴外貌的。大眾部系的部派,除了念佛功德外,也重視憶念佛陀莊嚴的外貌。西元前後,以犍陀羅、摩偷羅地區為中心的希臘式佛教美術盛行,打破了佛教不設佛像的傳統,開始有了佛像的製作。佛像的流行,再加上重於情感懷念的大乘佛教萌芽,於是念佛法門,得到了有利的環境,有了蓬勃的發展。
  在念佛法門的開展中,《般舟三昧經》具有重要的地位。「般舟三昧」,意思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都能顯現在前的禪定」。經典集出的時間,依經中提及的八位菩薩數量,可以判定是在《下品般若經》已集成,而《中品般若經》還在結集成立的過程中;也就是約在西元一世紀的末期左右。經中,佛陀以白天所思念的親人,會在晚上夢中出現的情形,來作比擬,告訴颰陀和菩薩,若聽聞西方阿彌陀佛國土,而後一心思念阿彌陀佛,經七日七夜後,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而且還可以問阿彌陀佛:當如何修學才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此時也會說:「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見其他現在他方諸佛,也是這樣子的:「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就如同遠離故鄉的人,思念故鄉親人與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語,於夢中見。」接著經中進一步說明:
  「色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如來),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涅槃)。是法無可樂著,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亦了無所有。」(《大正大藏經》一三‧九0五下、九0六上)
  所見的佛,是自己內心的顯現,這與「十遍處」的假想觀修定法,原理是相同的。最後說「心無想是泥洹」,這與般若思想相近。綜合來說,「般舟三昧」法門,是在修定中,起唯心的假想觀,而引入解脫門的。
  大乘佛法開展後,念佛與各種法門相結合,如與般若法門相結合,從念佛見佛中,思惟佛的來去,體會因緣的如幻如化,而悟入「無所有空性」來念佛的,稱之為「實相念佛」。如般舟三昧經中所說的念佛見佛,是由於心所憶念而來的,是唯心所作的,這是「唯心念佛」。如由觀佛像,然後於定中見佛的,是「觀相念佛」。而最普遍的一種,則是「稱名念佛」,這是只念佛的名號,或重於他力救濟,或滿足情感的祈求,如災難救濟、懺悔滅罪、往生西方等。
  念佛,影響比較廣,比較久的,是與「淨土」相結合後的思想。此時念佛的目的,被認為是用來「往生佛國」、「不退墮成聲聞乘」、「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持」的意思,即念佛,就能生生世世不忘失佛法)、「懺悔業障」等。這是大乘佛教中的方便易行法門,對嚮往能長期在生死中利益眾生,而又怕在生死中迷失自己的人,提供強有力的安慰與滿足。
  淨土的觀念,是來自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而期望有一個更好的人文、地理、經濟、環境的。這是印度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有的觀念,經過佛化後,就成了依佛的願力,而實現成為淨土的。佛的願力,也不外乎是依人類的願望,而以佛的本願來表現的。
  佛教的淨土思想,在佛經中最早的記載,是出現在《中阿含》的《說本經》(第六六經)。經中描述彌勒菩薩,將在未來人間成為淨土時,來人間成佛。當時人間的狀況是:人壽八萬歲,土地廣,只有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衰老等不如意的事。統治者名字叫「螺」,是轉輪聖王,政治清明,人民安樂,敬仰沙門(《大正大藏經》一‧五0九下)。這是佛教初期,從現實人間,以及佛法的立場,來表現理想的人間淨土的。
  大乘佛教萌芽發展後,受到印度傳統天國式的莊嚴淨土思想影響,加上現在十方諸佛的觀念啟發下,不滿於現實世界,而又無力改變現實世界,於是開創了他方理想淨土的思潮。
  在大乘佛教的他方淨土中,最早成立的,是東方阿閦佛國淨土。這是比照我們現在這個穢土,而成立的他方淨土,還保有一些人間淨土理想的特性。說明這個淨土的主要經典,是《阿閦佛國經》與《小品般若經》。所以推斷「阿閦佛國」淨土,與「般若法門」是有關係的。這是一個凡聖同居、聲聞與菩薩共住、男女都沒有不淨與生理痛苦的淨土。任何不退轉菩薩,都可以自由地進出於這個淨土,而不一定要在這個淨土成佛。
  稍後的,是西方阿彌陀佛淨土。這不是比對我們這個穢土,而是比對其它淨土,要求一個更理想的地方。所以西方彌陀淨土,集合了各方淨土的理想,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純男性的理想淨土。其主要的經典有三類,第一類是以描述阿彌陀佛本願(初為二十四願,後發展為四十八願)的經典,簡稱為《大阿彌陀經》。第二類是描述淨土的莊嚴,勸人念佛往生,而沒有提及本願的經典,簡稱為《小阿彌陀經》,這大約是《大阿彌陀經》的略本。第三類是描述觀相念佛的經典,稱為《觀無量壽佛經》。西方淨土的最大特色,就是往生於彼淨土的有情,除了一分以「遊諸佛國,修菩薩行」為願者外,都必能修到不退轉,而在那個淨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