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1992/9 初稿, 2016/9/4 更新

第二章 佛教的興起及其思想
  第三節 戒律的精神
  在婆羅門教的吠陀祭祀文化裏,每月有新月(初一日)與滿月(十五日)兩次祭典。在祭典的前夕,祭主須斷食、嚴守戒律,這樣做的意義,就是透過自我的淨化,來表示對祭典的慎重,與對神的尊敬。這樣的過程,稱為布薩(uposatha,義譯為「長養淨」、「齋」;「洗心」,即淨化自心的意思)。布薩在當時的社會裏,可能是一項很普遍的宗教風俗。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後,僧團於是形成。僧團承襲當時布薩的社會風俗,在每月的初一與十五,也舉行兩次布薩。最初(可能是佛陀說法的前十二年),隨佛陀出家的佛弟子水準比較整齊,都是一心向道的解脫追求者,並不需要佛陀費心去規範他們的行為,所以沒有戒條(學處)的訂定要求遵守。這段時期,在布薩聚會裏,佛陀僅僅說一段偈頌︰「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四分僧戒本》,《大正大藏經》二二‧一0三0中)。這是最早所說的「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的義譯有多種,綜合來說,就是淨化言行的戒律),也就是覺音論師所說的「教授波羅提木叉」,這是鼓勵性質的。等到佛法宏揚開來,跟隨佛陀出家的人多了,水準難免參差不齊,開始有佛弟子的行為受人指責。為了僧團的和合,與修學的方便,佛陀將每一次佛弟子引起負面評論的言行,作成佛弟子不可再犯的行為規範,這就是所謂「學處」的制訂。此後的布薩集會中,先處理「僧事」 ─ 違反規範者先行懺悔出罪,僧團恢復和合清淨後,再依每一條「學處」說「波羅提木叉」。這就是覺音論師所說的「威德波羅提木叉」。這是法律的,強制性的,以團體的力量,來作個人行為約束的。
  學處是依佛弟子的非法行為,隨犯隨制的。傳說的第一個學處,是因迦蘭陀子須提那在毘舍離的不淨行而制訂的(《四分律》,《大正大藏經》二二‧九六八上)。布薩集會中說的波羅提木叉,一方面是要淨化個人的言行,另一方面,也同時淨化整個僧團,去除歧見與紛爭,維持和合、健全的僧團,達成正法久住的理想,這就是佛陀時代制訂戒律的精神與目標。
  隨犯隨制的學處,到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作了分門別類,集成了五部波羅提木叉。此後戒律的條文,就被固定下來了。本來,阿難在這次結集中,提出了佛陀去世前的遺命︰「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長阿含二經遊行經》)但主持結集的大迦葉反問阿難,什麼是小小戒(《四分律》作「雜碎戒」,《大正大藏經》二二‧九六七下)。或許由於當時佛陀重病中,阿難不忍打攪,沒有即時進一步詳細問清楚,所以無法回答,以致於引起大迦葉對阿難的一連串責難。最後大迦葉裁決︰「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如佛所教,應謹學之。」(《五分律》,《大正大藏經》二二‧一九一中、下)這樣的裁決,當時在南方,沒有參加結集大會的富蘭那長老,就曾率眾北上,向大迦葉當面表示異議(《五分律》,《大正大藏經》二二‧一九一下)。如同前面所說,戒律的精神,是在維持個人與僧團的清淨。佛陀也曾經對某些有關食、衣、住、行,與醫藥的戒律,因時、因地、因人,或是一制、再制;或是一開、再開;或是制了又開,開了又制。大迦葉的裁定,使得往後佛教戒律只能僵化地流傳著,不能隨著社會的脈動,保留原先制戒的精神而作調整,種下了日後僧團分裂的諸因緣之一。
  阿難晚年,在毘舍離等東方地區遊化,對東方地區有深廣的影響。佛滅後一世紀,發生了西方比丘,指責東方比丘「十事非法」。其中,除「金銀戒」外,其餘的「器中鹽」(將鹽貯藏於角器中),「兩指淨」(過午二指日影的時間內,仍然可以進食),「近聚落淨」(可以到他村再乞食),「住處淨」(在同一個教區內,可以依各自的住處,舉行布薩,而不必集合於一處舉行),「後聽可淨」(不足法定人數,也可以開會議事),「常法淨」(可以隨順老師之常習),「不攪乳淨」(可以飲用未經攪拌的乳汁),「闍樓伽酒淨」(可以飲用未發酵的椰子汁),「無縷邊坐具淨」(可以縫製沒有貼邊的坐具)等(依《銅鍱律》,但各部律本所傳「十事」內容略有差異),其實都只能算是瑣細的「小小戒」而已。即使是「金銀淨」(接受在家人的金錢供養),在波羅提木叉中,也沒有明確的學處禁止。有的只是:「不得為自受蓄金銀」(不可以為自己藏私房錢)。若是從僧團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見和敬與利和敬)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不可以為自己私藏。
  毘舍離的會議,東方僧團的遊說努力與技巧不足,投票表決結果,認定「十事」是「非法」的。會議的裁決,暫時解決了歧見。但是,忽略了東方民族與社會的發展情形,問題仍然沒有獲得解決。後來東方僧團的人數漸多,勢力愈來愈強。不久,終於不受西方上座長老的節制,而正式分裂成獨立的大眾部了。

思  考:
一、佛陀的主張,與當時的風俗文化有何關涉?
二、離佛世日遠,佛法的真實義何處尋呢?
三、佛法說的苦、樂「中道」,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何差異?
四、您認為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佛法的深奧處在哪裡?
五、人生真的是苦嗎?為什麼?
六、您所瞭解的佛法,與本章所論述的內容,有哪些差異嗎?
七、願菩薩保佑(佛力加被)動機的反省。
八、您認為什麼時候才適合專心學佛?我可以隨時沒有罣念的走嗎?

第二章引用資料
一、《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 印順法師著 正聞出版社
二、《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合著 許明銀譯天華出版公司
三、《印度佛教史概說》 佐佐木、塚本、高崎、井ノ口合著 達和法師譯 佛光出版社
四、《原始佛教》 水野弘元著 郭忠生譯 菩提樹雜誌出版社
五、《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印順法師著 正聞出版社
六、《華雨集(三)》〈二〉、〈三〉、〈四〉、〈五〉 印順法師著 正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