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1992/9 初稿, 2016/9/4 更新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四節 印度教的思想
  從西元前二百年到西元後四百年的六百年間,印度有幾部著名的敘事詩與往世書(或譯為布羅那論、富蘭那書)相繼完成。這些著作,結合了通俗的神話古譚與非雅利安人的宗教文化,將傳統的婆羅門教蛻變成另一種新的信仰型態,後人稱之為「印度教」。
  從婆羅門教到印度教的蛻變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佛教、耆那教等其他教派對這種蛻變,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印度教的最顯著特色,就是對毘瑟紐神以及濕婆神的信仰。祭祀萬能的固有信仰被改變了,殺生祭祀的惡習也革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神像與神廟的崇敬。西元十二世紀,回教的勢力入侵印度,印度教與回教逐漸有所交融,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產生了一些印度教與回教融合的新教派,如錫克教等。不過,此時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經消失了,所以不擬涉及這些教派的介紹,而只局限於對毘瑟紐教派、濕婆教派,以及西元八世紀左右的密教信仰型態,作概略性的介紹。
  毘瑟紐(viṣṇu)神與濕婆(śiva)神,在《吠陀》文獻中並不具有重要的地位。開始變得重要,而且有清晰的描述,是在敘事詩(史詩)中。兩大敘事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其中的第六卷,就是廣受當時印度人歡迎的〈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中,開始有毘瑟紐神的記述。毘瑟紐神具有溫和、慈愛、揚善的特性。富於情感,而反對殺生祭祀,具有許多種化身的變化能力,如《薄伽梵‧富蘭那書》中說,佛陀也是毘瑟紐神的諸多化身之一。化身的特性,一方面廣納各種信仰,容易被比較多的民眾接受。另一方面,又可以維持其「唯一神」的信仰權威。毘瑟紐教派,可能是由薄伽梵教派發展而來的。「薄伽梵」,其含義就是「唯一無二的崇拜者」。這個教派,產生了不少論著,其中,最主要的論著就是《五夜論》。而說明這一個體系的典籍,常以「本集」為名稱。這是一個由傳說的神話中,發展起來的信仰。往後,並且發展出許多支派,所以對其教義的掌握,並不容易。大致上來說,這是一個承認有靈魂創造者的一神(毘瑟紐神)論教派,其教義,接近印度的「數論派」哲學體系,認為有靈魂(神我)與物質的區別。人們會感到痛苦,是因為靈魂受到物質束縳的結果。所以,在理論上,認為只要靈魂具備有辨別自己不是物質的能力時,束縳就自然會消失,而獲得解脫與安寧。行為上,認為應當以忠於自己的職業本份為主,而不必顧慮這個職業本份的善惡、對錯等價值判斷。當然,只要對神(毘瑟紐神)虔誠的信仰,就可以不分行為善惡,出身貴賤,而獲得神的垂愛與恩寵,到達解脫的境界。
  濕婆神則有許多奇異的特性:同時具有苦行、官能歡樂,創造者、破壞者,溫和富饒與恐怖狂暴等多重性格。最早的濕婆神教派,可能就是「獸主派」。「獸主派」成立的時間,大概略晚於「薄伽梵教派」。「獸主」(pāśupati)是神的稱號,後來解釋為人類靈魂之主。《獸主論》是早期的重要文獻,往後屬於這個教派的典籍,大都以「阿笈摩」為名稱。
  濕婆神教派大致上較毘瑟紐神教派統一,而少分支派別。象徵著男人生殖器官的「凌伽」崇拜,是其特徵。教義上,大略來說,認為有個人的靈魂,有束縳靈魂的物質與業。靈魂的任務,就是擺脫束縳而達到濕婆的境界,但靈魂到達濕婆的境界後,並非與濕婆神成為一體,而在能力與知識上,仍然需要依賴著濕婆神。
  毘瑟紐與濕婆神教派的一個共同特色,就是非常地尊重上師或老師,對上師或老師絕對服從。後來,並發展出上師或老師,就是所崇拜神的化身,所以身體與財產,都必須奉獻給上師或老師。
  西元八世紀左右,在印度教中又有一個新的信仰型態形成,那就是「密教」。在理論上,「密教」主張文字的字母與音節對人體和宇宙,都具有潛在的影響力。並且承襲古《奧義書》中個體與大梵本質相同的原理,認為人體的組織就是個小宇宙。「唵」的發音,與宇宙進化程序有神秘的關連,也具有神秘的影響力。而同樣的影響力,在人體與宇宙相對應的組織中發生著相同的作用,統治著同樣的部位。這一派的典籍,大都以「怛特羅」為名稱。在修行方法上,拋棄了吠陀時代所重視的祭祀,而認為要以正確的咒語、術法、字母音節、壇場、手印,來迫使天神滿足崇拜者的請求,或者,使崇拜者與天神相結合而成為天神。不過,這些咒語、術法、音節字母與手印,只有在入師門,由上師教授下才能正確地瞭解與使用。
  「密教」中,有一個支派主張性力崇拜。這是一個自稱是獲得了濕婆神的啟示,而崇拜濕婆神配偶的一個支派。這個支派,從印度東北部發展起來,大概是融合了非雅利安人的「生殖女神」信仰的混合教派。他們也以靈魂解脫為目的,並有苦行與禪定的宗教修行生活,不過他們相信性力是一種活力,藉著激發這種活力,可以幫助自己靈魂的解脫而進入神性狀態。
  濕婆神教派、毘瑟紐神教派、密教、以及性力崇拜支派,這些印度教的派別,都對當時的佛教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以西元八世紀的濕婆神教派學者商羯羅,將濕婆神教派的教義具體化,並論破佛教學者,使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一蹶不振,最值得注意。往後,密教的興盛,更將整個佛教導入了「秘密大乘佛教」時代,和密教共用著幾乎相同的宗教儀式。而毘瑟紐神教派,認為毘瑟紐神是維持生存意志的輪子,支持著宇宙的運行與發展,也可能是佛教後期「時輪乘」的理論根源。

思  考:
一、如果文明包含所有精神與物質的活動,那麼,您認為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了嗎?為什麼?
二、您認為婆羅門教的教義中,有哪些是好的?為什麼?
三、我們應該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嗎?
四、您對哪些婆羅門教或印度教思想,覺得耳熟能詳?您認同這些想法嗎?為什麼?

第一章 引用資料
一、《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 印順法師著 正聞出版社
二、《印度哲學宗教史》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合著 高觀廬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合著 許明銀譯天華出版公司
四、《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二、九章) 佐佐木、塚本、高崎、井ノ口合著合著 達和法師譯 佛光出版社
五、《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五篇) 查爾斯、埃利奧特著 李榮熙譯佛光出版社
六、《原始佛教》(第二章) 水野弘元著 郭忠生譯 菩提樹雜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