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莊春江 編著 1992/9 初稿, 2016/9/4 更新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一節 總 說
  印度宗教文明的發展與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對印度的宗教文明,有必要先作概略性的瞭解。
  古代印度人由於重口傳記敘,少文字記載,使得近代人沒有多少直接資料去瞭解古代印度的情形,尤其是在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半島前的人文宗教,更是模糊。目前,一般論及印度的古文明,都以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半島後為主,不過,依常情,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半島前的當地住民文化,必然會對入侵的雅利安文化發展有所影響。
  近代考古學家在現今印度河流域,哈拉巴(Harappā)地方一帶,發現了幾十個都市文明的遺跡,學者稱之為「哈拉巴文化」。這個文明有向東擴展的跡象,時間約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半島之前: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到西元前一千五百年間。目前,學者對這個文明的瞭解並不多,文字也還未能解讀,整個文明消失的真正原因也還不清楚,但從出土遺物研判,應該不是低度文明,尤其發現地母神、牡牛與性器官崇拜,與後來的印度教濕婆神信仰相似。雅利安人稱他們的戰神「因陀羅」,其意思為「城塞破壞者」,而「城塞」正是「哈拉巴文化」的一個特徵,這中間或許有些相關聯。一般推測,「哈拉巴文化」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前的住民主要文化。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半島後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大約從西元前一千五百年,一直到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從印度的西北端進入印度半島,他們先征服,並經營印度西北角的五河流域,所以也稱這個時期為「五河流域時期」。這一時期的唯一史料為《梨俱吠陀》,社會狀況,大約從遊牧逐漸轉型為農業型態,畜牧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牛為貴重,牛的相互爭奪,是引起族群間戰爭的原因之一。至於社會的職業分工尚未明顯形成,但是戰敗的原住民,已被看作是奴隸,稱為「首陀羅」族,與雅利安人區分開來。專司宗教儀式的僧族,則由於祭祀的逐漸被重視,大約在這一時期末尾,逐漸地形成一種專業階級。在宗教信仰方面,大致上只是對自然的崇拜,不過在一般平民間,存在著「物神」與「幽鬼」的崇拜信仰。
  第二期大約從西元前一千年,一直到西元前五百年左右。雅利安人由五河流域向東進入更富庶的恆河流域,所以也稱這個時期為「恆河流域時期」。在文獻上,繼《梨俱吠陀》後,有《夜柔》、《沙摩》、《阿闥婆吠陀》的相繼完成,建立了以《吠陀》為中心的婆羅門教文化與哲學思想。社會狀況,則已經完全脫離遊牧型態,進入了農業社會。世襲的「種姓制度」在這個時期成熟,嚴格地將「婆羅門」(祭祀的僧族)、「剎帝利」(統治的王族)、「吠舍」(生產的平民)、「首陀羅」(勞力的奴隸族)區分開來。宗教信仰方面,婆羅門教已儼然成為主流的信仰,支配著一切。文字的使用,大概在本期終了前就有了,但也只是限於記錄日常生活的實用而已,對於學術與宗教等,受到尊重的知識性文字記載,則尚未發現,可能仍然維持口傳心授。
  第三期大約從西元前五百年,一直到今日。雅利安人的勢力,由恆河流域,繼續向南方的德干高原發展,到達斯里蘭卡。婆羅門教的文化,在本期初雖受到佛教等新興宗教的衝擊而有短暫的沈寂,但也因此而有了更嚴密的發展,始終能居於正統文化的地位。
  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了印度。阿育王護持佛教,佛教的影響力隨之擴張,奠定了佛教國際化的基礎。
  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二世紀間,屬於婆羅門教的聖典,《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大敘事詩,以及規定社會生活規範的《摩奴法典》,相繼編集完成。其中,廣受社會各階層所喜愛的《薄伽梵歌》,將「奧義書時代」以來,混合「理智」與「祭祀」得解脫的婆羅門教文化風潮,轉而推向對神的純粹信仰。其後,又融合了非雅利安人的通俗信仰,形成「印度教」,成為印度普遍的宗教信仰基石,並且一直延續到今日。
  因應印度教的興起,佛教也有蓬勃的發展,除了各部派將教理作系統化的整理發展外,還有大量的「大乘經典」編集出來,將佛教帶入了另一個新的紀元。
  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再度統一印度,屬於印度教神話與古譚的《往世書》,在這個時期集出,梵語文學興盛。佛教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也無法堅守早期使用各地俗語的基本立場(這是佛陀時代確立的立場,參看《五分律》《大正大藏經》二二‧一七四中;《四分律》《大正大藏經》二二‧九五五上),而從事佛典的梵語化。
  西元八世紀,鳩摩羅梨與商羯羅,兩位印度教學者以其犀利的辯才,在「印度教」復興運動中,論破了許多佛教的學者,使大乘佛教的影響力大失,而日趨沒落。
  西元十二世紀,印度北方的土耳其族,屬於回教的高爾王朝日益坐大,不斷地向印度入侵。西元一二0三年,回教徒燒毀了當時印度佛教的最主要寺院 ─ 超戒(岩)寺,僧團被破壞而四散了(一部分僧眾避入西藏,成為今日西藏佛教的主流),衰弱的印度佛教,竟隨著教團外在形式上的瓦解,而在印度消失了。直到近代,印度社會裏,就完全在印度教(約佔四分之三),與回教(約佔四分之一)的信仰中。佛教的獨特教義,早已被遺忘而被認為是印度教中諸多教派之一而已。這種想法,已經深植於現代一般印度人的心中,即使是知識份子,也多持這種看法。
  西元二十世紀初,斯里蘭卡人達摩波羅(Dhammapāla, 西元一八六四 ~ 一九三三年),在印度藉由提倡對佛教遺跡的確認運動,重植印度本土佛教的生機。繼達摩波羅之後,又有印度人安貝克( Bhimrao Ramji Ambedkar, 西元一八九一 ~ 一九五六年,曾任印度政府的司法部長),在孟買創設「印度佛教協會」,展開印度本土的佛教復興運動。
  西元前三二七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揮軍進入印度北部,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之後,印度本土有孔雀王朝的統一印度(西元前三一七年),阿育王(西元前二七一年即位)的向北方擴充勢力,與希臘、馬其頓等西方人開始有了往來,搭起了西洋歷史與印度口傳歷史的溝通橋樑。所以嚴格來說,前面的三期區分中,從第三期開始,印度歷史的年代紀元,才比較能被明確推算與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