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印度這個文明古國,雖然一向不重視歷史的記錄,但是根據佛教經論 等文獻資料的考察,過去約一千七百年的佛教歷史軌跡,已漸漸明白的呈 現出來。它陳述了歷代聖賢佛弟子們,為教為法的光輝事跡,也顯示印度 佛教受到本土其他宗教及外來文化之激盪所產生的流變;同時,更深深影 響世界性佛教的發展。
  身為一個學佛者,應以何種態度來看待佛教史呢?基於「無常無我」 法則,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跳脫過去歷史的經驗,也不能不受周遭因緣的影 響,即使如佛陀,雖本於自證無上菩提之創見,也一樣必須立基於古印度 宗教哲學之社會人文背景(即熏陶於印度文明,也需要適應印度的文明) ,而廣演其偉大教說。除了流傳於印度本土的佛教外,後來流衍而出的南 、北傳及藏傳佛教,也應作如是觀;以上三方面分傳的佛教,由於是經由 不同時空之世諦流布,所以: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誠如印順 導師所說的:「試聚世界佛徒於一堂,叩其所學,察其所行,則將見彼此 之不同,遠出吾人意料外」(《印度之佛教》頁一)。由於佛教傳宏上的 錯綜複雜,我們有必要透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探討,來釐清佛法的「真實 」意義及「方便」適應,並為自己所承習的佛法,作一客觀如實的定位: 例如,傳統中國佛教(台灣佛教主要承襲自此)在現實上,有多少積非成 是的觀念,應予澄清;另外,以早期佛法為主的南傳佛教,常自許為最切 入佛陀的原始聖教,在無形中,產生一些優越感,然而卻忽略了自身也僅 是印度部派佛教中「分別說系」之一支(赤銅鍱部);即使是承傳自後期 印度佛教的佛法,其中雖有甚多內容,失之本真,然在「契機」上,也有 引人向於正覺、順入正覺或趣入正覺之可能。
  一九九三年四月,《新雨雜誌》訪問我:「走修行解脫的路,是否要 了解佛教史?」,我的看法是:了解佛教史,對於破除佛法知見的迷惑, 有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知識份子。佛教史是一面明鏡,能鑑往知來(知 佛教之興衰);對整體佛教之觀察,更敏銳而深刻。另外,對於多方面流 出的佛法,較能同情,從而培養寬大包容之心胸(其實這也是一種「無我 」的修養),在佛教(四)悉檀的應用,頗有助益。我個人於一九八O年 左右,閱讀了《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及《初期大乘佛 教之起源與開展》等印順導師所著有關印度佛教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獲益 良多,也因此才真正打開佛教之眼界,並對自己日後發願投入護教輔教之 志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相信,「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探究與認識 ,對於純正佛法在人間的推廣,將會扮演重要的關鍵地位!
  春江兄將其一九九三年舊作,重新修訂,並將近年來與法友相互探討 之心得,針對相關主題,編擬「問題思考」,附加在各章之後,若用以作 為「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門之教本,應屬允當。不過,本書雖係參考學術 文獻資料,編著而成,但卻是以「宗教立場」作佛法了義之抉擇,這又是 讀者們不可不知的!個人對於他在「自利」之餘兼及「利他」的精神,深 表敬佩!書稿完成,春江兄希望我寫下一些讀書心得,權充本書的序文, 法友之囑付,我也樂於藉此表達《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出版之讚歎!

呂勝強 一九九九年七月寫於岡山

自 序
  佛教源於印度,在印度約有一千七百年的發展歷史。發展中的佛教,在不同的時期,又向臨近的亞洲國家傳播:向北,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韓國、日本與越南,一般稱此為「北傳佛教」,主要展現著「大乘佛教」的面貌。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與泰國,一般稱此為「南傳佛教」,主要呈現出「上座部派佛教」的風貌。向東北,傳入西藏,再由西藏傳入青海與蒙古,主要展現著「秘密大乘佛教」的風貌。
  展現著不同風貌的各地佛教,不僅是形式的外在,有明顯的不同,即使是思想的內涵,也有著難以圓融的差異。這種差異,固然有來自於各地區的本土文化影響,但究其根本,卻是來自於印度佛教本身發展的不同。佛法流傳於世間,就不能免於世間因緣條件的影響,而表現出思想上、形式上的差異。面對著不同個性與需求的信眾,也就有不同方便與善巧的教說。而且,不同方便與善巧的教說,縱使是相互矛盾,佛經上也總是冠以「佛說」,這是容易讓人困惑的!這樣看來,選擇信仰佛教,是不得不用點心,去明瞭印度佛教,在思想上發展的軌跡,先對佛法作整體性的鳥瞰,然後再作第一義諦的抉擇與深入,而不宜光憑著情感的信仰,與一股宗教的熱忱,來支持與推動自己的信念而已。
  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有興趣想要瞭解佛法的初學者,期望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些書下手。通常,大概都會先介紹他看《佛陀的啟示》等入門書,從「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法印」等觀念的初步含意瞭解起。然而,繼《佛陀的啟示》之後呢?他有能力自己作選擇,再進一步深入嗎?
  回顧個人的學佛歷程,深深覺得,應該儘早去瞭解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歷史,建立對佛教思想的整體概念,而不宜直接一頭埋入某一個專門宗派的修行。當對佛教思想發展,有清楚的概念後,再依自己的興趣與個性,作選擇深入。像這樣,讀完印度佛教思想史後,一方面對佛教的教義,能有基本的認識,另一方面,大概也有能力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努力的方向,而不致於茫然不知所從了。
  或許,有一部分重於修行體驗的人,質疑瞭解「佛教思想史」對修行的必要性。誠然,對一部分於「法」已經沒有疑惑的人來說,在他往後的修學路上,的確沒有必要再仰賴「思想史」的「正見增上」。然而,對多數的學習者來說,今日的環境,有著那麼多不同的「佛親口宣說」宗派,宣揚那麼多不一樣的殊勝法門,不免有佛法正見何處尋之惑。這是源自於歷史的包袱!而「思想史」告訴了我們思想演變的脈絡,提供了思辨、抉擇的重要線索,不論是為自己,或幫助他人確立佛法正見的眼目,都是個很有用的方便之門。顯然地,歷史的包袱,還是要從明瞭歷史的演變來解決,所以,個人覺得印度佛教思想史,是學佛人應該儘早用功的一門功課。
  印順法師所著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初期大乘佛法之起源與開展》、《空之探究》、《如來藏之研究》、《性空學探源》及《唯識學探源》,呂澂先生所著的《印度佛學思想概論》,都是關於印度佛教思想史的重要中文論著。不過這些專著,照顧的層面很廣,而且較為艱深,對一般初學者來說,有可能是不容易一開始就直接閱讀的。所以,嘗試將個人所讀,有關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資料,作摘要整理,希望能適合作為初學者的入門引導,進而有助於對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更深入瞭解,以期有益於對佛法第一義諦的抉擇與把握。
  本書曾於一九九三年九月,以書名《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說》由圓明出版社印行。今日再讀,雖然對書中的主要觀點未有改變,但覺得有些用辭不夠周延,有些表達不夠簡明,故著手修訂,重新印行。書中加入了相關的印度地圖,並整理一些綱要圖表,以期有助於讀者的理解,同時,在各章之後,嘗試加入一些問題思考,以方便彼此的討論交流。而為便於書籍出版,改以個人名義印行,乃變更書名為《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以為區別。

莊 春 江
一九九二年九月定稿
一九九九年七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