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1]《大智度論》中有「厭是無常福德故,求實相般若波羅蜜。」(大正二五‧一九六中)「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大正二五‧三七0上)之說。印順法師解說為:「般若,本是世間舊有的名詞,指智慧而言。但佛陀所要開示的,即正覺現證的──能所不二的實相,本非世間「般若」的名義所能恰當,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導眾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九頁。
[2]『鳩摩羅什所譯「諸法實相」的原語,到底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作有體系研究的人,是中村元博士。他舉出「諸法實相」的原語有六種,即︰dharmatā(法性)、sarva-dharma-tathatā(一切法如此地成立著,即法性)、 bhūta(實際;法性名實,入處名際,即法性)、dharma-svabhāva(法的自性,即法性)、prakṛti(自性,亦即法性)、tattvasyalakṣaṇa(是其相,緣起理法)。』摘自《佛光大辭典》第四九九八頁。
[3]「『般若經』的次第集成,雖沒有精確的年代,但可作大略的推斷。原始般若:西元前五0年。下品般若除『隨知品』、『常啼品』等四品:西元五0年。中品般若:西元一五0年。上品般若:西元二00年」《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七0一頁,印順法師著。
[4]《空之探究》第三章標題:「第三章 『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印順法師著。
[5]「一實相印」的名稱,散見於古德的論疏中,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三三‧七七九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三五‧六五0下)、《維摩經玄疏》(大正三八‧五五五上)等。原疏也在探討聲聞「三法印」與大乘「一實相印」的異同,但觀點或與本書不同。不過,推測「一實相印」的名稱,可能是源於《華嚴經》的「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大正一0‧九七中),《法華經》的「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大正九‧八中),《大智度論》的「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大正二五‧二二三中)。
[6]「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雜阿含第二三二經》
「佛告比丘:……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雜阿含第二七三經》
「(質多羅)長者答言:……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雜阿含第五六七經》
[7]「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雜阿含第二三六經》
[8]「佛告比丘:……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雜阿含第八0經》
「(闡陀比丘)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雜阿含第二六二經》
[9]「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雜阿含第二九三經》
[10]「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雜阿含第二九七經》
[11]「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雜阿含第三三五經》
[12]參考《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節:法性空是涅槃的異名〉第一四二至一四七頁,印順法師著。文長,此略。
[13]參考《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四節:空之發展與類集〉第一五五至一六四頁,印順法師著。文長,此略。
[14]「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中論》(大正三0‧三三上)
[15]「總上面所說的,自性有三義:一、自有,就是自體真實是這樣的,這違反了因緣和合生的正見。二、獨一,不見相互的依存性,以為是個體的,對立的。三、常住,不見前後的演變,以為是常的,否則是斷的。自性三義,依本論觀有無品初二頌建立。」《中觀論頌講記》第二二頁,印順法師著。
[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雜阿含第九經》
「色者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增壹阿含三二品第六經》
[17]「菩提心唯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故菩薩以大悲為本。」吉藏《十二門論疏》,(大正四二‧一七九上)
又,《維摩詰經》中也有近似之說:「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大正一四‧五五三上)
[18]「世尊告曰:……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中阿含第八六經》
[19]「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雜阿含第八一四經》等
[20]「世尊告曰:……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中阿含第五六、五七經》
[21]「今我寧可修四無量,使梵天下共相見不?於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願大王顧臨國事,我欲於夏四月,修四無量。」《長阿含第三經》
另,參考《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四節無量〉,印順法師著。
[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雜阿含第七四四經》,參考《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四節無量〉,印順法師著。
[23]『以慈心為本的四無量心,是適應婆羅門教的。如舍利弗勸老友梵志陀然,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為「彼諸梵志,長夜愛著梵天」』《空之探究》第二六頁,印順法師著。
[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一經》等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雜阿含第二八經》等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雜阿含第三六四經》等
[25]「云何究竟滅盡?……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二七二經》
「……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雜阿含第九六四經》
[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阿含第二七0經》
「世尊告曰:……彌醯!若比丘得無常想者,必得無我想。彌醯!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中阿含第五六、五七經》
[27]「依本論所發揮的阿含真義,無我智是體悟真實相的唯一智慧。這是凡聖關頭:有了無我智,就是聖者;沒有,就是凡夫。」《中觀論頌講記》第三二五頁,印順法師著。
『中國學佛者,有兩句話:「只怕不成佛,不怕不會說法」;我現在可以這樣說:「只怕不破自性,不怕不圓融」。初心學佛者,請打破凡聖一關再說!』《中觀論頌講記》第二七頁,印順法師著。
[28]「(質多羅長者)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雜阿含第五六七經》
[29]『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空之探究》第二七頁,印順法師著。
[30]「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是故不行兩舌,如上說。……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雜阿含第一0四四經》
[31]「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一九四上)
[32]『在水中救人,是不能離水上岸的。要學會浮水,也非在水中學習不可。菩薩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學佛三要》第一五0頁,印順法師著。
[33]「厭」(巴利語nibbidā,動詞nibbindati),其含意約介於「厭惡;反感」與「(由沈迷中)清醒」之間,前者的程度太過,後者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