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基本認識 莊春江 編著 2001/5/1 初稿, 2016/8/18 更新

第六章 聖者之流
凡聖之隔
  修學佛法,有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不退轉」。什麼是不退轉?不退轉是指修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穩固而決定的階段,從此以後,修學與道業只會一路進步,直到完成解脫涅槃,即使在未來生中,也不會再退轉,早期的經典,稱有這樣成就的人為「須陀洹」。「須陀洹」為音譯,意思是「預流」,或者「入流」[1],入什麼流呢?即是入聖道(八聖道)之流[2]。能夠入聖道之流的修學者,我們尊稱為「聖者」,經典中也常稱呼為「聖弟子」,所以,凡夫與聖人,就從這裡(須陀洹)區隔。
四雙八輩
  從「須陀洹」到涅槃解脫之間,還可以有「斯陀含」、「阿那含」等兩個顯著的階段區分,再往上,就是解脫的聖者「阿羅漢」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四個階段,經中也合稱為「四沙門果」[3],或者「四果」[4],表示了這是四個「果位」,通俗上也有分別將之簡稱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此外,在進入這四個果位前的預備位置,也受到特別的重視與關注,而給予「向須陀洹」[5](或「趣須陀洹」[6]、「須陀洹向[7]」)、「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的稱謂。這八類,合稱為「四雙八輩(士)」,都是佛法修學有所成就的賢聖者[8]
聖者的標準
  那麼,修學到了怎樣的情況,才能被稱為「須陀洹」呢?經中對「須陀洹」的典型形容是:已斷「身見」、「戒禁取」、「疑」,並且只在天上、人間等善趣,最多七次的往生,於其間便能斷盡煩惱,到達正覺解脫[9]。什麼是「身見」?這裡的「見」,指的是「執見」,是一種看法;觀念,身就是指所執著的五蘊身心,所以,「身見」也就是一種執取五蘊身心為「我」,或者是「我所擁有的」想法[10]。什麼是「戒禁取」?取是一種強力而錯誤的執著,即是我們常說執取、抓取,這是「愛」的進一步延伸。戒與禁都是為了想要達成某種目標,而禁止自己從事某些事、某些行為,或者要求自己做某些事、某些行為,所以,「戒禁取」指的就是錯誤地執取一些與斷除煩惱解脫無關的禁戒[11]。什麼是「疑」?疑是懷疑,因為不清楚、不明白、不確定,所以會懷疑,對佛、法、僧,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起疑惑,就是疑。疑是一種遮蔽、覆蓋,所以也稱為疑蓋[12]。「身見」、「戒禁取」、「疑」,經中常合稱為「三結」,結就是繫縛、打結,與「使」、「纏」一樣,同為煩惱的別名[13]。相反的,斷三結的「須陀洹」,能見法、知法、得法,經中稱之為「得法眼淨」,這樣的聖者,對法已有了體悟而超越了狐疑,不必再仰仗於他人;對法已有了肯認而無所畏懼;對法已有了體證而「唯見正法,不復見我」[14]
  其次,「斯陀含果」的標準是「斷三結,貪、瞋、癡薄」,薄的意思是還沒有斷除,但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力,造成煩惱。這類的聖者比起「須陀洹」更接近解脫了,經上說,他們最多只會再往生一次,就會完成解脫[15](斯陀含的義譯即為「一來」)。「阿那含果」的標準是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這五項稱為五下分結),只剩下癡──無明;深層的我慢之類的煩惱尚未斷盡。這一類的聖者他們不會再來人間了,最多往生天界後,即在天界成就解脫[16](阿那含的義譯即為「不還」)。而「阿羅漢果」的標準則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17]。「阿羅漢」義譯為「應」、「應供」,意思是值得供養的聖者,經中經常說,他們是自己能確認自己已經不會再有生死輪迴的解脫者[18],即使佛陀也可以稱為阿羅漢(阿羅漢是佛陀十個稱號之一)[19]
什麼種人可以成為聖者?
  從上面所舉的聖者標準來看,沒有牽涉到年齡、性別、智商、膚色、身分、地位、種族等條件。佛陀時代成就阿羅漢的聖者,「大智慧的如舍利弗,最愚笨的如周梨槃陀伽。年齡極老的如須跋陀羅,一百二十歲;頂年輕的,如七歲沙彌均頭。阿難從佛極久,還沒有證羅漢;而舍利弗、憍陳如們,不過幾天就成了羅漢」[20]。周梨槃陀伽(朱利槃特)連出家應守的戒條內容都記不住,被他哥哥放棄,要他還俗,後來佛陀教他背誦「掃㨹」二字,也要花好幾天才記得住[21],這樣的愚鈍,最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須跋陀羅是一百二十歲的年老出家外道,趕在佛陀入滅前,突破阻攔強行見佛聞法,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他以這麼大的年紀,在佛陀體力最差的時候,聽聞八正道而證入涅槃[22]。所以,解脫的聖者是沒有男人、女人、小孩、老人、貴族、奴隸、白人、黑人、黃種人等種種限制的,不過,早期經典明確地說,在家佛弟子可以成就阿那含果,但沒有說可以(或不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不同部派的論師,對此點有不同的看法,並沒有定論,然而,如果我們從「阿羅漢」是貪、瞋、癡永盡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解脫者,是應該不會再對家庭有擁有需求的[23]。而成就初果以上的聖者,則不分在家、出家,可以說遍及佛陀的四眾弟子[24],尤其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證果聖者,也同樣受到佛弟子的尊崇,後來的論師,將他們尊為廣義的「僧」,稱為「勝義僧」[25]。勝義僧也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僧寶,是凡夫佛弟子歸依與學習的對象。
三類解脫者
  依早期經典說,佛陀是解脫者,佛陀的弟子,如尊者大迦葉、目揵連、舍利弗、迦旃延、須菩提、優波離、富樓那等阿羅漢,也都是解脫者。此外,傳說在佛陀出世之前,人間也有解脫者,稱為「辟支佛」,例如,有名叫多迦羅尸棄的辟支佛[26],有名叫無患的辟支佛[27],有名叫善目的辟支佛[28]等。這樣,經中所說的解脫者,大致有這三類[29]。那麼,這三類解脫者有什麼異同呢?首先,就貪、瞋、癡已斷,永離煩惱,生死已盡,不再輪迴的解脫內涵來說,這三類解脫者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所謂優劣的差別[30],他們的差別,只在於解脫的學程不同,以及解脫後教化眾生的能力有所差異而已。依經上說,佛陀與辟支佛,他們都是出生在沒有佛法流傳的時代,是「無師自悟」而證入解脫的,而阿羅漢是佛陀的弟子,他們都依循著佛陀的教導,才證入解脫的,這是阿羅漢與佛陀、辟支佛最明顯的差異[31]。而佛陀與辟支佛的差別則是,佛陀有豐富教化眾生的方便能力,能教化廣大的眾生,也願意積極地廣化眾生,開創佛法廣為流傳的格局,就像釋迦牟尼佛開創了二千多年來,佛法廣傳世間的大格局一樣。而辟支佛通常在成就解脫後,只是隨緣地生活,隨緣地教化眾生,然後默默地入涅槃,沒有像佛陀積極地開創佛法教化眾生的格局[32]
解脫者的情境
  解脫者的境界如何,本來也只有解脫者才能完全體會,不過,如果一般人也能從側面的、間接的有一些推想認識與勝解,那麼,對引發人們嚮往之情而發心修學,對把握修學目標的方向感,將會有所助益。以下,嘗試提出幾點解脫者情境的描繪,讓我們對解脫者有多一些推想認識的訊息:
  一、自知自證:解脫者,乃至於初果以上的聖者們,當他們成就時,都是自知自證,了然於胸的,不必經由佛陀,或者通過其他個人或多人評鑑檢證。例如,佛陀祖國的歸屬國國王波斯匿,在聽說佛陀自己對人宣告說他已經成佛了的傳聞後,十分懷疑,因為他認為佛陀比當時的六師外道都年輕,出家的資歷也淺,怎麼可能成佛了呢?於是就當面向佛陀求證,佛陀即明確地告訴波斯匿王說:「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33],佛陀的成佛,就是自知自證的。此外,經中描述佛弟子成就「阿羅漢」時,也都是「自知作證」[34],說自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自己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有流轉生死的「後有」愛,生(死)已盡,就是解脫了。其他像佛弟子自己能記說得「須陀洹」[35]、得「阿那含」[36]的情形也一樣。
  二、不起諸漏,了無牽掛:解脫者斷盡一切貪、瞋、癡、我見、我慢,所以能離一切煩惱(漏),離一切憂悲、熱惱(熾然),自然也無所求[37],無所牽掛了。所以,憶想佛陀,或者其他解脫者會嫉惡如仇地伸張正義、憂國憂民,那都只是凡夫自身反射的想像罷了。
  三、心不苦患:佛陀的生理狀況是不是也超越常人,不會生病,不會受傷?或者生了病、受了傷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後代的佛弟子,有一部分是持這樣理想的觀點的。然而,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卻不是這樣子的,例如,佛陀的腳曾經受過傷,經中確實有「起身苦痛」的描述,佛陀生理的「身苦痛」和平常人一樣,但是在正念、正智下,「堪忍自安」[38],讓生理引發的痛苦,就只是生理的痛,不會轉移、發展出其他「心苦」,這就和常人大大地不同了。又如佛陀在晚年時,經常有背痛的疾病,無法久坐為佛弟子說法,所以經常由大目揵連、舍利弗代轉法輪[39]。佛陀年紀大了,生理的機能也和大家一樣,漸漸地衰退了,佛陀就曾經形容自己的身體像老爺車一樣,要以禪定勤加維修,才可以勉強而行[40],最後也還因病去逝。在生理上,解脫者和平常人一樣,也難免有生理上的苦,不過,解脫者能做到「身苦(身受)而心不苦(心受)」[41],「心不苦」就充分地表現了解脫者的特殊情境。
  四、清涼、清淨、真實:印度的天氣偏熱,所以印度人以清涼為舒適,解脫者內心遠離熱惱、熾然,所以借用清涼來形容其心境。吵雜的環境,是禪修者所不喜歡的,所以用清淨來形容解脫者的遠離煩惱。虛幻不實在,是人們所不喜歡的,解脫者對生命流轉的苦、集、滅、道已經完全親身實證,所以也用真實來形容解脫者。清涼、清淨、真實,是早期經典對解脫者情境的一種描述[42]
  五、無所怖畏:見法、知法、得法,有「法眼淨」之稱的初果聖者,從體悟法就有「心得無畏」的勇猛,更何況是佛陀以及解脫的聖者。經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個下雨打雷的夜晚,佛陀在摩鳩羅山經行,因為天帝釋也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佛陀為了讓天帝釋多做些經行,所以拉長經行時間。童心未泯的侍者尊者那伽波羅,由於久侍不耐,但又礙於自己是侍者的身分,得遵守佛陀沒休息侍者不能先離開休息的慣例,於是,為了自己能早些休息,竟然異想天開,扮鬼嚇佛陀,想要讓佛陀因此而早些休息。結果,受到佛陀的斥責,佛陀說「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43],哪還會受到驚嚇呢!
  六、八風不動:八風,指的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44]等八種能吹動煩惱的風。解脫者煩惱永盡,所以說八風不能撼動。[45]
  七、出污泥而不染: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世間充滿著煩惱雜染,聖潔的解脫者,生活在這雜染污濁的世間,但卻不為煩惱所污染,就像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一樣[46]

註解

[1]「須陀洹,是梵語,譯義為『預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參預了聖者的流類。」《成佛之道》第二三八頁,印順法師著。
 「預流(梵srota-āpanna ,巴sotāpanna ),音譯為須陀洹。」《佛光大辭典》第一六八三頁。
[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雜阿含第八四三經》
[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雜阿含第一一二八經》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雜阿含第六一八經》
[5]「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雜阿含第五五0經》
[6]「彼眾實有阿羅訶、趣阿羅訶,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須陀洹,是謂四雙八輩。」《中阿含第一二八經》
[7]「復有八法,謂八人:須陀洹向、須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羅漢向、阿羅漢。」《長阿含第九經》
[8]「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長阿含第二經》
 「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增壹阿含三品第三經》
[9]「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雜阿含第六一經》
[10]「云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慧觀見,名有身見。」《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九七上)
[11]「復次,有起戒取;或起禁取;或起戒禁取。謂:此戒、此禁、此戒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處,皆是戒禁取。現所起纏,彼從此纏復起餘纏,增上轉增上;猛利轉猛利;圓滿轉圓滿。前所起纏,說名為愛,後所起纏,轉名為取,是名愛緣取。」《法蘊足論》(大正二六‧五一二上)
[12]「云何疑蓋?謂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猶豫疑箭,不決定、不究竟、不審決,非已一趣,非當一趣,非現一趣,總說為疑。如是疑性,覆心、敝心,乃至裹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是疑,故名疑蓋。」《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八三上)
[13]「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雜阿含第二六三經》
[14]「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按:斷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按:意即斷戒禁取)。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按:不退轉);不復見我(按:斷身見),唯見正法。」《雜阿含第二六二經》
[15]「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
[16]「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雜阿含第一二四八經》
[17]「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雜阿含第七九七經》
[18]「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尊者亦自知法,心得解脫,成阿羅漢。」《雜阿含第二六四經》
[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雜阿含第三四九經》
[20]摘錄自《佛法概論》第二五六至二五七頁,印順法師著。
[21]「爾時,尊者槃特告弟朱利槃特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朱利槃特聞此語已,便詣衹洹精舍門外,立而墮淚。……爾時,世尊手執朱利槃特,詣靜室教使就坐。世尊復教,使執掃㨹:汝誦此字,為字何等?是時,朱利槃特誦得掃,復忘㨹,若誦得㨹,復忘掃。爾時,尊者朱利槃特誦此掃㨹,乃經數日。」《增壹阿含二十品第十二經》
[22]引自《雜阿含第九七九經》
[23]「一般說,在家者不能得究竟的阿羅漢。……然北道派Uttarāpathaka以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羅漢,與出家者平等平等。北道派的見解,是引證經律的。如族姓子耶舍Yaśa,居士鬱低迦Uttika,婆羅門青年斯特Setu,都是以在家身而得阿羅漢,可見阿羅漢不限於出家,應有在家阿羅漢。『論事』(銅鍱部論)引述北道派的見解,而加以責難。『論事』以為:在家身是可以得阿羅漢的,但阿羅漢沒有在家生活的戀著,所以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彌蘭王問』依此而有所解說,如「在家得阿羅漢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這是說,得了阿羅漢果,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所以不是出家,就是涅槃(死)。這一解說,也是依據事實的。族姓子耶舍,在家身得到阿羅漢,不願再過在家的生活,當天就從佛出家,這是「即日出家」說,出於律部。外道須跋陀羅Subhadra是佛的最後弟子,聽法就得了阿羅漢,知道釋尊快要入涅槃,他就先涅槃了,這是般涅槃說,如『遊行經』等說。依原始佛教的經、律來說,『彌蘭王問』所說,是正確的。北道派與『彌蘭王問』,都是根據事實而說。」《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八五頁,印順法師著。
[24]「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雜阿含第九六四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雜阿含第一一三0經》
[25]「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一三‧七四九下)
[26]「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訶男過去世時,遇多迦羅尸棄辟支佛……」《雜阿含第一二三三經》
[27]「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我憶昔時在此波羅㮈國為貧窮人……是時,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依此波羅㮈往……」《中阿含第六六經》
[28]「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增壹阿含三八品第九經》
[29]「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雜阿含第六三五經》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若復緣覺,善調、善寂,盡此身命,終歸涅槃。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
[30]「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中阿含第一四五經》
[31]「佛告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雜阿含第七五經》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增壹阿含二六品第九經》
[32]「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集法盡是滅法,觀此法已,然後成辟支佛道。是時,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便說此偈:我憶地獄苦,畜生五道中,捨之今學道,獨逝而無憂。」《增壹阿含三八品第七經》
 「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習(集)法皆是盡(滅)法,即於座上得辟支佛。……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增壹阿含五一品第三經》
[33]「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佛告大王(按:波斯匿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雜阿含第一二二六經》
[34]「……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雜阿含第二00經》又,其他尚有二十一經也有相同的經文。
[35]「尊者阿難言: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雜阿含第一0三一經》
[36]「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雜阿含第五五四經》
[37]「一切諸憂惱,熾然永已斷,是則到彼岸,涅槃無所求。」《雜阿含第一三一一經》
[38]「爾時、世尊金鎗刺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 《雜阿含第一二八九經》
[39]「爾時,世尊知釋氏去已,告大目揵連: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我今背疾,當自消息。」《雜阿含第一一七六經》
 「彼時,世尊告曰:舍利子!汝為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中阿含第八八經》
[40]「佛告阿難……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長阿含第二經》
[41]「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雜阿含第四七0經》
[42]「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雜阿含第三九經》
[43]「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雜阿含第一三二0經》
[44]「有世八法,隨世迴轉。云何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增壹阿含四三品第八經》
[45]「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華,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愛敬,見者心歡。」《增壹阿含四三品第九經》
[46]「猶如青蓮花,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阿含第九二經》,《雜阿含第一0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