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1]《中阿含二0四經》、《增壹阿含二四品第五經》,第一次到第六次說法:《五分律》(大正二二‧一0四上)、《四分律》(大正二二‧七八七中)、《南傳律藏‧3.大品‧1.大犍度》。
[2]「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中阿含第二0四經》
[3]如《雜阿含第三七九經》即屬於這一類:「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如《中阿含第二0四經》即屬於這一類:「我於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5]如《五分律》即屬於這一類:「佛復告曰: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迹。捨此二邊,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覺,向於泥洹。何謂中道?所謂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為中道。復有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何謂苦聖諦?……」
[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雜阿含第三八九經》
[7]「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中阿含第三0經》
[8]「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阿含第四七三經》
[9]「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中阿含第二一六經》
[10]「得,我們被摑向一邊;失,我們被摑向另一邊。得,引起了愛,經由愛,我們沈溺於執取;失,導致失望的傷感、嚎哭和呻吟。」《啟開真理的智慧》第二六頁,佛使尊者著,黃國清譯,大林精舍倡印。
[11]「……興起五陰,已得命根,是名為生。諸賢!生苦者,謂眾生生時,身受苦受、遍受,覺、遍覺;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身心受苦受、遍受,覺、遍覺。……」《中阿含第三一經》
[12]「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中阿含第三一經》
[13]「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雜阿含第三四四經》
「云何苦集諦?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是謂苦集諦。」《增壹阿含二四品第五經》
[14]「云何為二法?怨憎共會,此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恩愛別離,不可敬待,亦不足愛著,世人所捐棄。……此二法由愛興,由愛生,由愛成,由愛起。當學除其愛,不令使生。」《增壹阿含二0品第一三經》
[15]「爾時,世尊告羅陀曰:……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雜阿含第一二三經》
[16]「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雜阿含第三九經》
[17]「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雜阿含第九一三經》
[18]「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雜阿含第一一九經》
[19]「……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閻浮提人聰明利根,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長者、若沙門,必當問汝:汝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當復問汝:於何法中調伏欲貪?當復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雜阿含第一0八經》
[20]「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雜阿含第七五二經》
[21]「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雜阿含第三四四經》
「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第三一經》
[22]「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揵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雜阿含第五六三經》
[23]「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長阿含第二一經》
[24]「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25]「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長阿含第二經》
[26]「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雜阿含第三七九經》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證入初果者的展現。
[27]「於是,須跋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得如實智更不受有。時,夜未久,即成羅漢,是為如來最後弟子。」《長阿含第二經》
[28]參閱《雜阿含第七八五經》。文長,此略。
[29]依《雜阿含第七八五經》:「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再依《雜阿含第二七一經》:「謂三善覺:出要離欲覺,不瞋覺,不害覺。」
[30]「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雜阿含第六五八經》
「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雜阿含第六四七經》
[31]「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雜阿含第六二二經》
[32]守護根門與六觸律儀,在〈生活中的佛法〉一章討論。
[33]「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雜阿含第七八四經》
[34]「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雜阿含第六四七經》
「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中阿含第一八九經》
「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發智論》(大正二六‧九三九中)
「云何定覺支?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如是我說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能盡諸漏。」《法蘊足論》(大正二六‧四九三下)
[35]「……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得第二禪成就遊,……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中阿含第二0五經》,另《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三六經》、《中部第五二經》亦同。
[36]「如契經說:有七依定,我說依彼能盡諸漏:……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處既無聖道,若世尊弟子生彼處者,依何能盡諸漏,將無彼類不由聖道得阿羅漢耶!為令此疑得決定故,說彼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大毘婆沙論》(大正二七‧九二九中)
[3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第七四八經》
[38]「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雜阿含第六五八經》
[39]「諸比丘!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雜阿含第七七八經》
[40]「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雜阿含第七七五經》
[41]「是為,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中阿含第四二經》
[42]《雜阿含第六二四經》
[43]「此中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諸類智。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大毗婆沙論》(大正二七‧四一一上)
「彼生眼者為見故,生智者為決定故,生明者懸鑒故,生覺者覺了故。」《鞞婆沙論》(大正二八‧四八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