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1]如《雜阿含第四九0經》中說:「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業跡,云何為業跡?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雜阿含六三七經》中說:「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
[2]《雜阿含第五四八經》,記載了摩訶迦旃延尊者與摩偷羅國王,關於「婆羅門第一」的問答。摩訶迦旃延尊者舉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並帶入業力的觀念,歸結說:「是故大王!當知四姓悉平等耳,無有種種勝如差別。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當知業真實,業依。」
[3]「爾時、世尊復說偈言: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雜阿含第一二二七經》
[4]所謂的三明,是指能知過去生種種的宿命通,能見所有種類眾生的天眼通,與生死解脫的漏盡通。這都是超乎一般常人的能力,所以都稱為神通力。另外,佛陀有六種神通力,除上面三種外,尚有能不受空間阻礙而行動的神足通,能聽懂各種眾生語言的天耳通,以及能以心知心,知道眾生心中想法的他心通。
[5]「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生,如實知。」《雜阿含第八八五經》。另,《雜阿含第五三九經》亦同。
[6]閻羅王的審判說,與古印度《阿闥婆吠陀》中的耶摩神有強烈的關連。閻摩王(閻羅王)為Yamarāja之譯,而《梨俱吠陀》有耶摩天Yamaṁvaivasvataṁ之說。耶摩天在《阿闥婆吠陀》裡,演變成具有對人們死後審判權的耶摩神。後來,到了佛教時代,則明顯地分為耶摩天與地獄之主的閻魔。到了敘事詩時代(西元三世記),耶摩大王即成了地獄之主。閻魔,也就是我們俗稱掌管地獄的閻羅王。參考《印度哲學宗教史》〈第一篇‧第三章 第四節 死後運命觀〉高楠‧木村著,高觀廬譯。
[7]《布利哈德》〈四‧四,二──五〉:「誠為善業之人則善,惡業之人則惡,依淨行而淨,依黑業而黑。故曰人依欲(kāma)而成,因欲而有意向(kratu),因意向而有業,因業而有果。」《印度哲學宗教史》第二八八頁,高楠‧木村著,高觀廬譯。
[8]「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大乘成業論》(大正三一‧七八五下),世親菩薩著,西元五世紀。
[9]「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成佛之道》第二六六頁,印順法師著。
又如《順正理論》說:「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習以成性。」(大正二九‧五0二上)
[10]「問曰:地是堅相,何以言性?答曰:是相,積習成性,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為惡性;好集善法,故名為善性。」《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五二八中)
[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度處,異姓、異名、異宗異說,謂有慧者善受、極持而為他說,然不獲利。云何為三?或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宿命造。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因尊祐造。復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為一切,皆無因無緣。」《中阿含第一三經》
[12]「行與業,指思心所引發的身心動作說,而業又是因活動所引起的勢用。這或者解說為「經驗的反應」,或者稱之為「生活的遺痕」。總之,由身心的活動而留有力用,即稱為業。」《佛法概論》第九八頁,印順法師著。
[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中阿含第一五經》
「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中阿含第一七一經》
[14]「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此三業如是相似,我施設意業為最重,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身業、口業則不然也。」《中阿含第一三三經》
[15]「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雜阿含第三0七經》
[1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雜阿含第一二三三經》
[17]「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一0四上)
[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中阿含第一一經》
[19]「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般泥洹經》(大正一‧一八一中)
[20]「爾時,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即懷變悔……佛告王曰:人命極短,在世須臾間耳。生死長遠,多諸畏難。若死來至,於中呼哭,骨節離解,身體煩疼,爾時,無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僕從、國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難,誰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語常和悅,不傷人意,作眾功德,行諸善本。」《增壹阿含第五二品第八經》
,《中阿含第二七經》尊者舍利弗告誡他的朋友梵志陀然說,「不為父母親屬作惡」,也表示了相同的意含。
[21]「于時,王舍城中并餘住處,人皆普聞:執杖外道,共打聖者大目乾連,遍身支節,悉皆爛熟,碎如搥𥯤。時,舍利子自以衣裹,猶若孾兒,持至竹園,僅有殘命,極受苦痛,不久將死。……王既聞已,深生痛惜,便與內宮太子、宰相、城內諸人,悉皆雲集詣竹園中。諸人見王,即便開路,至尊者所,涕淚橫流,猶如大樹崩倒于地,執足號啼,悲哽言曰:聖者!何因忽至於此?答言:大王!此是前身自作業熟,知欲如何?王極瞋怒,告大臣曰:卿等即宜奔馳四散,覓彼外道,若捉獲者,置於空室,以火焚燒。尊者報曰:大王!不應作如是事,我先作業,猶如瀑流,注在於身,非餘代受。……」《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二四‧二八七下)
[22]「世尊歎曰:善哉!惒破。云何?惒破!若有比丘,無明已盡,明已生。彼無明已盡,明已生,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身壞命終,壽已畢訖,即於現世,一切所覺便盡止息,當知至竟冷。猶如,惒破!因樹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來斫彼樹根,段段斬截,破為十分,或為百分,火燒成灰,或大風吹,或著水中,於惒破意云何?影因樹有,彼影從是已絕其因,滅不生耶?」《中阿含第一二經》
[23]「自作自受則墮常見,他作他受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兩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雜阿含第三00經》
[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雜阿含第七八七經》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雜阿含第三四四經》
「世尊又復答曰:苦行!我施設三業,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云何為三?身業、口業、及意業也。」《中阿含第一三三經》
[25]「而復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貧窮乞士,悉施錢財、衣被、飲食、燈明、諸莊嚴具。婆羅門!彼惠施主,若復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被、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故,雖在象中,亦得受彼施報──衣服、飲食、乃至種種莊嚴眾具。若復生牛、馬、驢、騾等種種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報;隨彼生處,所應受用皆悉得之。」《雜阿含第一0四一經》
[26]「有三種業,謂: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云何現報業?若業於此生作,亦令增益彼業,即此生中得報,非餘生,是名現報業。云何生報業?若業於此生作,亦令增益彼業,次生中得報,非餘生,是名生報業。云何後報業?若業於此生作,亦令增益彼業,後生中得報,是名後報業也。」《阿毘曇毘婆沙論》(大正二八‧八一中)
[27]「在不斷的身心活動中,有無數的業力增長或消滅。這些業力,由於性質不同,成為一系一系的,一系一系中又是一類一類的。如五趣果報,即有人業、天業、地獄業、畜生業、餓鬼業。而每一趣業中,又有種種差別。……這譬如:在同一國家中,人民從思想、經濟等而相互結合為種種階層,不同黨派;相攝相拒,互相消長。現在由甲黨當政,於現階段的政治施設,起著決定作用。雖同時有別的政黨,自由活動於社會底層,或能部分的影響現政局,但在甲黨未倒台前,其他政黨,到底不能取得領導地位……」《佛法概論》第一00頁,印順法師著。
[28]「佛言:……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中阿含第一七一經》
[29]「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彼因此、緣此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中阿含第一七一經》還有其它情形,今不纍舉。
[30]見《中阿含第一一經》,又稱為《鹽喻經》。
[31]「世尊歎曰:善哉!伽彌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業道: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得至善處,乃生天上者,是處不然。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大重石擲著水中,若眾人來,各叉手向稱歎求索,作如是語:願石浮出!伽彌尼!於意云何?此大重石,寧為眾人各叉手向稱歎求索,因此緣此而當出耶?伽彌尼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第一七經》
[32]「世尊告曰:……伽彌尼!謂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昇上,必至善處。伽彌尼!猶去村不遠,有深水淵,於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沈下,酥油浮上。」《中阿含第一七經》
[33]「世尊告曰:……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何云為三?伽藍!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中阿含第一六經》
[34]「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中阿含第一六經》
[35]「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業。……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善知識、梵行人所,彼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過說,慎莫覆藏,更善持護。」《中阿含第一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