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1]三法印的內容,在《雜阿含經》中,就出現了。如《雜阿含第二六二經》說:「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不過,並沒有「三法印」這樣的名稱,但已有「聖法印」這樣的名稱。《雜阿含第八0經》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經文中以「空、無相、無所有」三種禪定為聖法印。三法印這樣的名稱,可以在《阿毘達磨法蘊足論》或《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見到。如《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中說:「於三法印而起猶豫:為一切行無常,為非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為非一切法無我?為涅槃寂靜,為非涅槃寂靜?」(大正二六‧五一二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說:「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大正二三‧六七0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為佛陀入滅後三百年初期,上座部系分出之說一切有部整編的律典,而《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大約也是同一時期,屬於說一切有部早期論師的著作,這兩部都是相當早期的佛典。
[2]後期大乘唯識思想的經典《解深密經》中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大正一六‧六九二下),成為心識如瀑流的著名譬喻。至於阿陀那識,是後來論師給微細心識的一個名稱。
[3]猴子的譬喻,是取材於《雜阿含第二八九經》:「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在早期佛典中,心、意、識經常合用,沒有顯著的區分,後來的論師,才對心、意、識的含意,作了進一步的區分。
[4]《阿含經》將我們的身心反應,定義為「世間」,如《雜阿含第二三三經》說:「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諸法無我的關切重心,還是在於自我的身心。後來大乘佛法時期的論師,關注的範圍比較廣,因而特別將從身心觀察,找不到「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部分,可以加入情感的自由意志」,稱為「人無我」。
[5]剝芭蕉樹的譬喻,取材於《雜阿含第二四八經》:「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這是以芭蕉,來譬喻六識為因緣所生的不實。除了此經外,《雜阿含第一一0經》、《雜阿含第二六五經》、《中阿含第二0五經》、《增壹阿含三五品第九經》,也都有相同的芭蕉譬喻。其中,《雜阿含第二六五經》還以「聚沫、水上泡、春時燄、芭蕉、幻」來譬喻我們五蘊的不實。春時燄也叫陽燄,是烈日下的熱氣流,有時像海市蜃樓,有時像萬馬奔騰,所以有些經典也稱為「野馬」。幻是幻術,類似魔術把戲。
[6]大乘佛法時期的論師,對這一部分,有特別的發揮,以否定一切常恒的主宰者,稱為「法無我」。
[7]閃電與朝露的譬喻,取材於西元一、二世紀間集出的《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正八‧七五二中)
[8]這三個觀點見於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稱為「三重因緣」。
[9]心理不平靜的狀態,稱為掉舉。《發智論》解說為:「諸心不寂靜、不止息、輕躁掉舉、心躁動性,是謂掉舉。」(大正二六‧九二五中)
[10]廣義的無明,是泛指一切煩惱、一切渾沌與錯誤的認知,而最根本的,還是我執。
[11]慢是一種不比別人差的想法,我慢則是根源於我執,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差。以上界之色愛、無色愛、掉舉、無明、慢合稱為五上分結,是一種慣性行為的錯誤,而不是觀念上的錯誤,解決了這一部分,就進入解脫。
[12]「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阿含第二七0經》
[13]「聖者之流」是指修學到一定成就,不會再退轉者。初入不退轉,稱為初果,其標準為斷「身見、戒禁取、疑」。其中,「身見」即為我見一類,進一步內容請參看〈聖者之流〉一章。
[14]依印順法師在《空之探究》一書中的研究,推測釋迦牟尼佛時代跟隨佛陀修學的學生,他們常選擇離開村落吵雜環境,在郊外空曠地、空屋中思惟修學,在這樣寧靜的環境中思惟禪觀,往往也容易遠離煩惱,獲得內心的寧靜。漸漸地,就以空曠處的寧靜,來象徵斷除煩惱的解脫,以空來稱呼一些佛法裡與斷除煩惱有關的理則與禪觀方法。
[15]《雜阿含第二九七經》又稱為《大空法經》,其內容就是在說明緣起法。又《雜阿含第三三五經》稱為《第一義空法經》,也說到了緣起法。另外,後起的《中論》,也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的詮釋,直接以緣起來統一「空、假名、中道」。
[16]「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雜阿含第八0經》
[17]「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二0七下)
[18]自性,梵語svabhāva。關於自性之含義,《大毗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大正二七‧三九三下)又說:「極微是最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大正二七‧七0二上)《十八空論》說:「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顯識論》說:「自性有兩:一者,不雜義。……二者,性是不改不轉為義。」(大正三一‧八六二上)
[19]「一切法因緣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二00中)
[20]大乘佛教大約在西元前五十年興起,到西元一、二世紀後,已取得印度佛教的主流地位。大乘佛教以慈悲、願力、般若智慧為主要思想,以「六度行」為主要修行方法,進一步內容請參看〈菩薩行與大乘佛教的開展〉一節。
[21]「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相說故無我。」《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二五三下)
[22]依於無常法印的,開發重於觀苦而厭離的法門,成為「無願解脫門」。依於無我法印的,開發重於觀五蘊的我、我所法不可得,成為「空解脫門」。依於寂滅法印的,開發重於觀涅槃離苦、煩惱的清淨,成為「無相解脫門」。
[23]大乘佛法中,有顯著不同的三大系思想。以龍樹菩薩為代表的性空思想系,顯然是重於無我法印的闡揚。以無著菩薩為代表的染識思想系,顯然是重於無常法印的闡揚。以《如來藏經》等經典為主的清淨心佛性思想系,顯然是重於涅槃寂滅法印的闡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