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共106則,紙本74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095.佛陀對羅睺羅的教導
有一次,尊者羅睺羅跟在佛陀後面,從祇樹給孤獨園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乞食。
行進途中,佛陀回過頭來教誡尊者羅睺羅說:
「羅睺羅!任何物質類的『色』,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身內或身外;粗大或細微;卑俗或貴重;在遠方或在近處,都應當以正慧,如其事實地視這一切『色』為:『這不是我的』,『這不成我慢』,『這不是真我』。」
「世尊!只有『色』是這樣的嗎?善逝!只有『色』是這樣的嗎?」
「羅睺羅!色、受、想、行、識都是這樣的。」
這時,尊者羅睺羅心想:
「世尊為何要在路上教誡我這些?有誰會在聽了佛陀的教誡後,還不顧修學而繼續去乞食的?」
於是,尊者羅睺羅立刻折回住處,到一棵樹下盤腿端坐,提起專注力,思惟佛陀剛才所教導的內容。
佛陀乞食回來,食畢,在園內經行,然後走到尊者羅睺羅所在處,繼續教導他說:
「羅睺羅!身體的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脾、肺、腸、胃、膜、糞等固態物,是內地界,內地界與外地界,即是地界。
體內的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唾、尿等液態物,是內水界,內水界與外水界,即是水界。
體內的溫熱火性,以及依於此溫熱火性存在之物,如食物的消化代謝、生理的老化等,是內火界,內火界與外火界,即是火界。
體內的氣流風性,以及依於此氣流風性存在之物,如呼吸、腸腹之氣等,是內風界,內風界與外風界,即是風界。
體內的耳孔、鼻孔、口腔等空間,是內空界,內空界與外空界,即是空界。
羅睺羅!你應當分別對這一切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以正慧如其事實地視之為:『這不是我的』,『這不成我慢』,『這不是真我』。這樣,就能對這些不抱持幻想,冷靜理智地對待。
羅睺羅!你應當像大地接納人們拋棄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水接納人們洗滌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火接納人們燃燒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風吹任何乾淨或不乾淨之物,而不會有厭惡、羞恥、噁心般地禪修;也要像空間到處都不會被限制般地禪修,這樣,面對境界所生起合意或不合意的觸識,就不會在心中起執著了。
羅睺羅!你應當以慈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瞋恨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悲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害人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喜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不平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捨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厭惡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不淨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貪欲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無常想來禪修。當這樣修時,我慢之見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出入息念來禪修。當這樣修習、多修習時,能得大果、大福利。怎樣修出入息念而得大果、大福利呢?
羅睺羅!比丘到幽靜的林樹下,盤腿端坐,提起專注的正念於吸氣與呼氣上,清楚呼吸的長與短,體驗呼吸時全身的律動與生理上的輕安,體驗喜、樂、喜樂對心情的影響、喜樂消退後心情的輕安,體驗心境、喜心、定心、解脫心,以無常隨觀、離欲貪隨觀、止息隨觀、捨離隨觀來呼吸,羅睺羅!這就是如何修出入息念而得大果、大福利了。
當以這種方法修習、多修習出入息念,即使到臨終前的最後一個呼吸,也能清楚的覺知。」
於是,尊者羅睺羅就依著佛陀的教導修學,漸次地成就了離欲、惡,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宿命神通、天眼神通,然後從如實知苦、集、滅、道中,得漏盡解脫,成為阿羅漢。
後來,佛陀在比丘們面前讚歎他說:
「我聲聞弟子中,持禁戒第一的,算是羅睺羅比丘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六二教誡羅睺羅大經》、《增壹阿含第一七品第一經》,另參考《雜阿含第二三、二四、四六五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九一、九二經》、《相應部第一八相應第二一經》、《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七七經》。
二、「羅睺羅」,《中阿含》譯為「羅云」,而《增壹阿含經》譯為「羅雲」,為佛陀未出家前所生的兒子,後來在佛陀成佛後第六年回迦毘羅衛城省親時,隨佛陀出家(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五八五九頁)。《增壹阿含第四品第六經》中,也同樣的記載著佛陀讚歎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而《雜阿含第二○○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一二一經》,也明確地說尊者羅睺羅證得了阿羅漢果。
三、故事中,記述了許多佛法的修行方法,如依五蘊、五界的無我觀,依四大平等接納的不執著觀,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捨心觀,不淨觀,無常想,出入息念等。其中,出入息念的內容,還納入了四念處的修習內容,很值得細讀。
四、尊者羅睺羅從修初禪到解脫的過程,與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那一夜的修學歷程,可說是完全一樣,不過這一段在《中部第六二教誡羅睺羅大經》中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