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共106則,紙本74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046.都說止觀二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睒彌城東南,瞿師羅富家長者所布施的林園中。
  一天,尊者阿難拜見一位上座,向他恭敬地行問訊禮後,問上座說:
  「尊者!比丘如果在空曠處、樹下、閑靜的屋內專精思惟修學時,應當如何思惟?」
  「尊者阿難!應當以止、觀二法專精思惟。」
  尊者阿難繼續問:
  「尊者,如果在『止』上修習、多修習後,能有怎樣的成就呢?在『觀』上修習、多修習後,又能有怎樣的成就呢?」
  「尊者阿難!在『止』上修學,最後要能成就『觀』;修習『觀』,最後也要能成就『止』。聖弟子止觀都成就了,就能得到解脫的境界。」
  「尊者!解脫的境界是怎樣的呢?
  「尊者阿難!解脫的境界就是斷、無欲、滅的境界。」
  「尊者!斷、無欲、滅的境界,又是什麼呢?」
  「尊者阿難!斷除一切行,就叫作斷的境界;斷除愛欲,就叫作無欲的境界;一切行的滅盡,就叫作滅的境界。」
  尊者阿難聽了這位上座的教導後,又以同樣的問題,去問了許多其他的比丘。結果所得到的答案,都說要修止觀二法,並且說修習「止」,最後必要成就「觀」;修習「觀」,最後必要成就「止」,止觀的成就,就能進入斷、無欲、滅的解脫境界。
  最後,尊者阿難再以相同問題向佛陀求證,佛陀的答案,竟然也完全一樣。這時,尊者阿難不由得讚歎道:
  「太奇妙了,世尊!大師與弟子們都說同樣的法,用同樣的語句、同樣的義涵、同樣的文辭。我以相同的問題問上座與其他比丘們,他們的回答都與世尊一模一樣。」
  「阿難!你知道那位上座,是怎樣的比丘嗎?」
  「不知道,世尊!」
  「阿難!那位上座是斷除所有煩惱,捨離生命所有重擔,得正智心解脫的阿羅漢,你所問的那些比丘們也一樣。」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四六四經》。
  二、「止」應當是梵語「奢摩他」的意譯,意思是心念因專注而達到寂靜與清明,是「定」的一類。「觀」是梵語「毘婆舍那」的意譯,意思是專注思惟某一特定的事或道理,例如:無常觀、無我觀等,是「慧」的一類。兩者的共通點是專注,不同點是思惟與不作思惟的寂靜。
  三、「在『止』上修學,最後要能成就『觀』;修習『觀』,最後也要能成就『止』。」原經文為「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這似乎是說「修止必能成觀,修觀必能成止」,但如果從佛陀的修學歷程來看,修止,如修得無想定與非想非非想定,也沒能得到契入解脫的觀慧,其他能修得各種定力的外道也一樣,這樣就不宜說「修止必能成觀」了。再證之經文的下一句:「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可知要證得解脫,就必須「止觀俱修」。所以,對深具正見的聖弟子來說,「修止必能成觀」是對的,但就泛泛來說,或許應理解為:修止,最後要用在觀慧修學上,以成就觀慧為目的,修慧,也要有修止的專注基礎,所以最後也要成就止的修學,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止觀雙運」了。
  四、除了止觀的重要法義外,解脫的阿羅漢佛弟子們,與佛陀所說完全一樣,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主題,這意味著真理的平等與穩定再現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