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故事選(共106則,紙本742頁)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序
十多年前,莊春江師兄讀完《阿含經》,由於深得「法饒益」及「義饒益」,認為值得推薦給法友們分享,於是陸續編寫了《雜阿含經二十選》、《中阿含經十二選》及《阿含經隨身剪輯》等系列專書,發行之後,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迴響與喜愛,以上各書也都再版多次了!不過如實而言,讀者群恐怕還是以「佛學院」同學及同情原始佛教者居多;因為北傳(四部)《阿含經》(或南傳《尼柯耶》)到底是大部頭的原典叢書,對一般學佛的法友來說,要直接去閱讀它,並不太容易(其間當然有讀者自身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如今莊師兄應緣改寫成較為淺白易讀且饒具趣味的《阿含經故事選》,那麼「主客觀條件之困難」或許可以解除大半,相信將能方便廣大的學佛朋友們一探早期佛教的風貌!
《阿含經故事選》略分為「佛、法、僧」三個單元,包含:(一)佛陀:是「如法而來」之「正等正覺者」(二)僧伽:為「依法奉行」的「隨佛修學者」(三)法(達磨):乃是「佛陀與僧伽」之間的橋樑,因為佛陀是「以法攝僧」;師徒之間平等圍繞著的就是「法」,佛也不例外,這正凸顯「若佛出世、若未出世」之「緣起法」為佛教之最高準則及「不共外教之特色」。此外,若從另一方面來看,《阿含經故事選》之實質內容大都是描述「佛陀及聖者們(包括在家與出家)」生命光輝的真實事蹟(以生活化的「對話」等方式來展現),這使我想起佛教史上流傳甚久、影響深遠,最為廣大佛教徒所津津樂道的《法句譬喻經》、《百喻經》(及《出曜經》)等。它們為什麼會比其他經典達到更大的教化功能呢?這應與上開經典教化的內容及其展現的方式有關,它們的特色是:「以故事及譬喻(先標出一事,接著舉一事例來說明,使事義易於了解,然後再另以事例來次第解說)」來表達甚深的佛法,並以此歌頌讚揚「佛陀及聖者們的光輝事蹟」。這在古代的「十二分教(十二種表達佛經的文體)」中是屬於「譬喻」這個部類。這樣的佛教故事文選會被廣大佛教徒注目,其原因為「智者因譬(喻)得解」,這是《雜阿含經》裡已有之古訓,如同現今的「數學」,它相關的基本定律對大部分的初學者,可能覺得很空洞不易理解,但若經過好的老師以生活上之事例加以譬喻說明,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了,佛教的譬喻也是一樣。
我們翻開印度佛教史頁來看,通俗教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這從阿育王的佛化政策(以及派遣宣教師,分化各方,致使佛教世界化)可以得知,而「通俗教化」與「譬喻」息息相關,如同印順導師在《教制教典與教學》所說:「通俗教化的譬喻師,在向民間推行佛陀的教化時,功績比三藏法師及禪師更大。」這是「譬喻教化」的特殊功能!但是從歷史的考察,在佛法的「通俗教化」中,也不免因為迎合眾生的「世間情深」而產生「神化、俗化」的流弊,因此印順導師不忘提醒:「從此流出的廣大教化,時時承受三藏(義學)禪觀的策導,才能發為正確的通俗教化的佛學。」在這一方面,莊師兄之《阿含經故事選》卻是防微戒慎的,因為他已經「儘量排除或淡化神話色彩,以符合整體《阿含經》人間現實性的風貌。」(如其自序中所說)個人整體的感想是:《阿含經故事選》在「契機」上已考慮到讀者的「增上意樂」及「閱讀佛典的能力」等通俗教化的功能;而「契理」上,又確實不忘「第一義悉檀」消除煩惱的宗旨,值得讀者們參考研讀,我們相信《阿含經故事選》將能得到廣大讀者之好樂,並祝福他們因此而得到佛法的饒益!
在這個世界性不景氣的時段裡,有許多法友暫時失業了,內心的焦慮憂惱,可想而知,但是短時間又無法解除眼前的困境,除了「積極面對」(學習新專長,繼續尋找新機會)外,也祇能「靜待因緣」(希望景氣早一點復甦)了。數年前,日本人提倡「清貧思想」以為因應,古人所說的「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那是一種自我的砥礪。就佛法來看,《阿含經》的教誨,不失為一帖「清涼劑」;筆者在某次的集會中曾表示:「不讀阿含經,不知佛法之質樸(淡泊如實)」並以之與法友們共勉。《阿含經故事選》之時空背景,雖然遠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其生活方式也與現在大不相同,故事之中心人物又大多是出家僧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眾生之共通性」──貪、瞋、痴、慢、疑;以及解脫的原理為「苦集之滅」,這都是「古今事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性、法住、法界」,祇要把握這個原則,應可找尋到一個合於自己紓解煩惱的方法。
值此《阿含經故事選》印行之際,筆者看到春江師兄的「自作、教他作」,也不禁「讚歎作、見作而隨喜」,至盼諸法友們在讀誦故事選時,能在正法的思惟中,如同與古代之聖賢為伍,法喜充滿。
呂勝強二00三年三月十三日 寫於岡山
自 序:
公元二千年夏初,參加了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舉辦的「佛法度假營」,六月間,結束邁阿密州奧蘭多市的營隊後,限於簽證的有效期限,不能隨團繼續南美洲的行程,就繞道德州休士頓市,參訪玉佛寺及其拉瓦卡分會,並在拉瓦卡分會盤桓了一週,與當地的學友有了幾場佛法研討。
拉瓦卡分會的聯絡人劉啟斌、蘇琡惠夫婦,原為台灣岡山清涼學佛會的學友,我們在討論以什麼研討主題才契合大家需求時,蘇居士說,分會的成員對講故事的方式反應很好,建議選一些《阿含經》裡的故事來談,大家應該會有興趣。當時,我也覺得這個意見很好,只可惜我沒能力在一兩天內備妥這樣的素材而作罷,可是我答應她回去後會嘗試整理看看,並決定成為我的下一個工作。
同年十月,又隨團前往多倫多、溫哥華,繼續當年度印順導師基金會「佛法度假營」的最後兩個營隊。在溫哥華營隊期間,因為另一個機緣,答應了李祖鵠師兄的建議,在我回台灣時先寫《學佛的基本認識》一書,而延後了《阿含經》故事的整理。當時的想法是,要利用整理《阿含經》故事的同時,閱讀南傳大藏經的四《尼柯耶》,並與北傳四《阿含經》對讀,這會需要較長的時間。相較之下,《學佛的基本認識》這樣的主題,覺得比較熟悉,估計不必花太多時間準備,所以就選擇先寫《學佛的基本認識》,直到二00一年八月,才開始寫了本書的第一篇故事。
故事取材的原則,以兼顧法義與故事性為主,期望能藉由一個事件發生的陳述,加深其中所涉及法義的印象。故事的選擇,儘量排除或淡化神話色彩,以符合整體《阿含經》人間現實性的風貌。撰寫文字則以淺白明確自許,並儘可能地契合經文原意,避免添油加醋。經文版本的依據,北傳四《阿含經》的部分,以《佛光阿含藏》為主,並參照印順法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以及《大正藏別譯雜阿含經》;南傳《尼柯耶》的部分,則以元亨寺《南傳大藏經》譯本為主,兼參照Bhikkhu Bodhi 與Maurice Walshe的英譯本。
邊讀、邊選、邊寫,最後共完成了一0六則。由於不是先擬定主題,再依此作有系統的選材與寫作,所以一0六則故事在整體上難有理想的組織結構,只能試著依故事內容的相關性,略加排列整理,而大略將之區分為佛、法、僧(伽)三篇。另外,每篇故事後面的按語部分,除了註明故事的出處外,就是個人的一些詮釋與感想了,這部分或許不見得都很成熟,還請大家指正。
本書能與您見面,除了緣於蘇居士的建議外,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的給予個人經濟照顧,劉有容、鄭 健、呂勝強、陳參權、吳世全等諸位學長學友的指正,美國佛教會圖書組李祖鵠師兄與高雄市正信佛青會印經基金的印刷費用支付,同為主要因緣,謝謝他們!
莊春江 二00三年一月 於後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