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275經[正聞本1388經/佛光本1272經](諸天相應/八眾誦/祇夜)(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
天子,容色絕妙,於
後夜時來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
無觸不報觸,觸則以觸報,以觸報觸故,
不瞋不招瞋。」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
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
婆羅門,逮得
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
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別譯雜阿含273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大明,遍照祇洹,頂禮既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
不觸者勿觸,觸者必還報,以如是事故,
不應妄有觸,若非津濟處,不應作渡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可瞋而不瞋,清淨無結使,若欲惡加彼,惡便及己身,如逆風揚土,塵來自坌身。
欲以瞋加彼,彼受必還報,是二並名惡,兩俱不脫患,若瞋不加報,能伏於大怨。」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棄捨嫌怖,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相應部1相應22經/接觸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
不接觸沒接觸者,但之後會接觸接觸者,
因此接觸接觸者:[對]
無犯錯者的有過失者。」
「凡冒犯無犯錯的人,純淨無穢的人,
惡就回到那位愚者,如細塵被逆風地拋出。」[SN.7.4]
巴利語經文(台灣嘉義法雨道場流通的word版本)
SN.1.22/(2). Phusatisuttaṃ
22. “Nāphusantaṃ phusati ca, phusantañca tato phuse;
Tasmā phusantaṃ phusati, appaduṭṭhapadosinan”ti.
“Yo appaduṭṭhassa narassa dussati, suddhassa posassa anaṅgaṇassa.
Tameva bālaṃ pacceti pāpaṃ, sukhumo rajo paṭivātaṃva khitto”ti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無觸不報觸(SA);不觸者勿觸(GA)」,南傳作「不接觸沒接觸者」(Nāphusantaṃ phus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它不接觸沒接觸者」(It does not touch one who does not touch)。《顯揚真義》解說,這裡的「接觸」指「業果報的接觸」或「業的接觸(業被做)」(大意)。
「不瞋不招瞋(SA);不應妄有觸(GA)」,南傳作「[對]無犯錯者的有過失者」(appaduṭṭhapadosinanti,逐字譯為「無犯錯者+有過失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冤屈一個無辜者的人」(The one who wrongs an innocen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