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010經[正聞本1339經/佛光本1223經](諸天相應/八眾誦/祇夜)(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
天子,容色絕妙,於
後夜時來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縛於世間?誰調伏令解?斷除何等法,說名得涅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
婆羅門,逮得
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
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別譯雜阿含237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顯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卻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物縛世間,云何得解脫,斷於何等法,得至於涅槃。」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欲縛於世間,捨欲得解脫,能斷於愛縛,是名得涅槃。」
爾時,天復以偈讚言:
「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嫌怖久棄捨,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說此偈已,歡喜而去。
相應部1相應64經/結經(諸天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什麼是世間的結?什麼是它的腳?
以什麼的捨斷,像這樣被稱為涅槃?」
「歡喜是世間的結,
尋是它的腳,
以渴愛的捨斷,像這樣被稱為涅槃。」
巴利語經文(台灣嘉義法雨道場流通的word版本)
SN.1.64/(4). Saṃyojanasuttaṃ
64. “Kiṃsu saṃyojano loko, kiṃsu tassa vicāraṇaṃ.
Kissassu vippahānena, nibbānaṃ iti vuccatī”ti.
“Nandīsaṃyojano loko, vitakkassa vicāraṇaṃ;
Taṇhāya vippahānena, nibbānaṃ iti vuccatī”ti.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尋是它的腳」(vitakkassa vicāraṇ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思考是它四處移動的方法」(Thought is its means of travelling about),並解說,「腳」(vicāraṇa),與其同源的「伺」(vicāra),通常與「尋」(vitakka)合起來描述心思的過程(the thought process),如初禪[的「有尋有伺」],這裡似乎是表示:「尋」不需要身體的運動就能四處遊歷。按:《顯揚真義》以「尋是其腳」(vitakko tassa pādā)解說,亦即將vitakkassa拆為vitakka+assa。assa這裡採ayaṃ/tad的sg. gen./dat.,譯為「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