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976經[正聞本13317經/佛光本968經](外道出家相應/道品誦/如來記說)(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尸婆,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
問訊,
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
瞿曇!云何為學?所謂學者,云何學?」
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為學。」
尸婆白佛:「何所學?」
佛告尸婆:
「隨時學增上戒,
[學]增上意,學增上慧。」
尸婆白佛:
「若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
所作已作,捨諸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正智
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
佛告尸婆:
「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覺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
時,尸婆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
隨喜,從坐起去。
別譯雜阿含210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爾時,國中有一梵志,名曰尸蔔,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而作是言:
「瞿曇!所言學者,云何名學?」
佛告之曰:「學故,名學。」
梵志又問:「云何學故名為學也?」
佛言:
「時時修學增上戒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心故,名之為學;時時修學增上智故,名之為學。」
梵志復言:
「瞿曇!若有阿羅漢盡諸
有漏,所作已辦,捨於重擔,逮得己利,心得自在,無復煩惱,正智得解脫,時,當何所學?」
佛言:
「若有羅漢盡諸煩惱,正見心得解脫,當于爾時,貪欲、瞋恚及以愚癡,一切悉斷無有遺餘,是名
無學,若彼羅漢盡於貪欲、瞋恚、愚癡更不造作身、口、意惡,無所進求,以是義故,名為無學。」
爾時,尸蔔梵志聞佛所說,歡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