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雜阿含506經 南傳:--(小部/法句經181偈註, 經集4品16經/舍利弗經註) 關涉主題:事蹟/佛到忉利天說法 (更新)
雜阿含506經[正聞本1562經/佛光本505經](目犍連相應/雜因誦/弟子記說)(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
  時,諸四眾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連:「知世尊夏安居處不?」
  尊者大目揵連答言:
  「我聞世尊在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
  時,諸四眾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時,諸四眾過三月安居已,復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大目揵連為諸四眾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四眾從座而起,稽首作禮,白尊者大目揵連:
  「尊者大目揵連!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眾甚虛渴,欲見世尊。尊者大目揵連!若不憚勞者,願為我等往詣三十三天,普為我等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又白世尊:『閻浮提四眾願見世尊,而無神力昇三十三天禮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來下人中,唯願世尊還閻浮提,以哀愍故。』」
  時,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而許。
  時,諸四眾知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許已,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大力士屈伸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
  爾時,世尊與三十三天眾無量眷屬圍繞說法。
  時,尊者大目犍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作是念:
  「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
  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犍連心之所念,語尊者大目犍連言:
  「大目犍連!非為自力,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
  「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得不壞淨,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佛告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聞法,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天帝釋見世尊與尊者大目犍連歎說諸天眾,共語已,語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此中種種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有異比丘見世尊與尊者大目犍連,及天帝釋語,言善相述可已,語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是中種種諸天來會此者,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而來生此。」
  時,有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
  復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壞淨。」
  有言:「得僧不壞淨。」
  有言:「聖戒成就故,來生此。」
  如是,諸天無量千數,於世尊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法,悉於佛前即沒不現。
  時,尊者大目犍連知諸天眾去,不久,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
  「世尊!閻浮提四眾稽首敬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四眾思慕,願見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間無有神力昇三十三天禮覲世尊,然彼諸天有大德力,悉能來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還閻浮提,愍四眾故。』」
  佛告目犍連:
  「汝可還彼,語閻浮提人:『卻後七日,世尊當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
  尊者大目揵連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至閻浮提,告諸四眾:
  「諸人當知!世尊卻後七日,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
  如期七日,世尊從三十三天下閻浮提僧迦舍城優曇鉢樹下。
  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從來下,即於此時,名此會名天下處。

  附註:
  AA.36.5顯然為本經的增編,其中有造「佛像」一段,唯佛像的製作與流行,應該是在西元一世紀的事。


  「驄色虛軟石上(SA.506);金石(AA.36.5)」,南傳《小部/法句經181偈註》作「在黃色石處」(paṇḍukambalasilāyaṃ)。整句為:大師對母親為了阿毘達磨之教導,在黃色石處進入雨季安居,十千鐵圍山諸天圍繞(Satthārampi mātu abhidhammadesanatthaṃ paṇḍukambalasilāyaṃ vassaṃ upagataṃ dasasahassacakkavāḷadevatā parivārayiṃsu)。
  「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參看AA.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