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隨身剪輯(紙本311頁) 莊春江 剪輯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六、業報
業報的觀念,是佛教出現前,印度固有的傳統思想。這是通俗上,勸人為 善的常用手段。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以業報威脅為動力的修行裡,那麼 ,對佛法真髓的把握,恐怕是會有所不足的吧! 人的行為,表現在外,影響別人的同時,也經由別人的反應,反射回自己 的內心,或深或淺地留在自己的記憶之中。不論是因影響別人,而受到別 人的回報,還是留在記憶中,等待機會(因),準備隨時順著自己的貪、 瞋、癡、我見執著(緣),左右著自己,最後,受影響的(果報),都是 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業報了。
簡單來說,業報,就是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從因緣法則的觀點,傳統業報的說法,是合理而可接受的。然而,佛陀也 從因緣法的理則裡,更深入地指出「有業報,而無作者」的獨特觀念,表 達了別於傳統的佛教業報觀。

47.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 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能令少水鹹叵飲。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 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恆水中,不能令恆水鹹叵飲。
(中‧一一)(鹽喻經)

※隨著人們的所作所為(業),而受相對應的報應,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業 報觀念了。然而,業報也不是就那麼的固定不變,是隨著往後的因緣條件 ,而變化的。能左右業報的因緣條件,就是自己的修行--包括行為、心 靈、智慧的修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修行時 間(壽命)了。如果時間不夠充裕,來不及淨化、轉變自己的習性,那麼 ,就像一杯水中,溶了一兩鹽,結果,這杯水必然會鹹得喝不下口一樣, 苦果,會來得又急又重。
修行,就是在淨化自己已有的壞習性,同時,也在開發更多的好習性。
好習性多了,那麼,相對地,就能淡化壞習性的影響力了。

48.若有故(意)作業,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意)作業 ,此不必受報。
身故作三業:殺生、不與取、邪淫。
口業四:妄言、兩舌、[麤]言、綺語。
意業四:貪伺、嫉恚、邪見。
自不作惡業,惡業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悲、喜、 捨心解脫。(中‧一五)(思經)

※「故意作業,必受其報」。來自身(行為)、口(語言)、意(心念)所 造的三種業中,以意業的影響,最為深遠。因為,故意作業,經過了內心 的反覆思量,必然很清楚地印入自己的記憶中,對自己習性的長養,比較 深刻的緣故。所以,經中所列舉的,包括身、口、意的十惡業中,當以貪 、瞋(嫉恚),以及錯誤的觀念(邪見;癡的一類),影響會最深遠。

49.莫為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施行於惡,習其惡行。(增‧四七一)

※波斯匿王為了爭奪王位,殺了很多同父異母的兄弟(庶母百子),使得他 後來心中感到很不安,而來向佛陀懺悔,佛陀因此為他誥皋段經。
為惡,不管理由有多麼地堂皇,也不管是不是為了自己,受苦報的,終究 還是自己。這是因為惡行,會造成內心的不安,也長養了自己為惡的習性 啊!

50.云何為第一義空經?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滅盡,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 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 乃至純大苦聚滅。(雜‧三一三)(第一義空經)

※看到了一樣東西時,是因為有正常的眼球、視覺神經;有合適的光線、距 離、注意力;以及有足夠大的東西……等等條件的充分配合,才完成的, 並不是有一個主掌「看」的東西來了。東西離開視線了,則是這許多條件 的任何一個不再存在了,而不是那個主掌「看」的東西離去了。
像這樣,「看」這件事,因為實在是有很多因緣條件,同時聚集,共同組 合,才完成的,所以,只適合說,有「看」這樣的現象存在,但找不到創 造這個現象的主宰者。
同樣地,只有從這個五蘊(這輩子),到另一個五蘊(下輩子),不斷地 展現著業報的現象,而沒有一個在製造業報,或者承受業報的核心。
然而,人們因為不瞭解這樣的事實,無法接受只有生生滅滅的業報,而沒 有造業者--業報的「不實而生」,所以,就常常為業報所折磨了。
經中所說的俗數法,就是緣起法,也是指一次次(數)反覆生死、憂苦的 生命緣起現象。
而從生命緣起的逆轉(還滅)來說,就是生死、憂苦的止息;也是經中所 說的「第一義空」了,請參考本《剪輯》第十二單元。
受業報的苦、樂,還是對執取我見、貪愛的染著凡夫說的吧!

51.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世尊:色無常,是苦,是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 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雜‧一0四)

※佛陀在解答有關五蘊的種種問題時,談到在我們的五蘊中,不會有一個「 我」這樣不變的核心存在。這時,在大眾中,有人心想:假如五蘊中,沒 有一個不變的核心,是我的主體,那麼,下一輩子,又會是誰在承受業報 呢? 佛陀知道有人起了這樣的念頭,於是,又再一次地解說五蘊是無常的,是 苦的,是不斷變化著的道理,然後歸結到,五蘊中,不會有一個不變的核 心「我」,當然,也不會有什麼東西,是屬於這個核心「我」的,這就是 「正見」了。
佛陀的解答,沒有直接說誰在受業報,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答非所問。其 實,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也就是說 ,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錯誤,所以,是沒有辦法,直接作 正面回答,說是誰(或不是誰)在受業報的。

52.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故,苦樂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 自非他無因作說者,彼亦從緣起生。
若言不從緣生者;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雜‧三四二)

※業報的展現--苦、樂,必然不會是自己發生的(自作),也不會是來自 於不相關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無因作)。如果說 不由因緣產生,不從觸(認知)產生,那麼,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