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增壹阿含48品5經 南傳:無 關涉主題:觀念/施僧團得福多於個人 (更新)
增壹阿含48品5經[佛光本432經/10法](十不善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是時,師子長者往至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師子長者白舍利弗言:
  「唯願尊者當受我請?」
  是時,舍利弗默然受請。是時,長者見尊者默然受請,便從{坐}[座]起,禮足而退,復至大目乾連、離越、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延、滿願子、優婆離、須菩提、羅云、均頭沙彌,如此上首者請五百人。是時,師子長者即還,辦具種種極妙飲食,敷好{座}[坐?]具,又白:
  「時到,諸真人羅漢靡所不監,今食具已辦,唯願屈顧,臨覆下舍。」
  爾時,諸大聲聞各著三衣,持鉢入城至長者家。時,長者見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見諸聖眾食已訖,行清淨水。人施一白㲲,前受呪願。
  是時,尊者舍利弗與長者說極妙之法,便從坐起而去。還詣靜室。
  爾時,羅云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曰:「汝今為從何來?」
  羅云報云:「師子長者今日來見請。」
  佛告之曰:「云何,羅云!飲食為妙?為不妙?為細耶?為麁耶?」
  羅云報曰:「飲食極妙,又且豐多,今此白㲲,從彼得之。」
  佛告羅云:「眾僧斯有幾人?上坐是誰?」
  羅云白佛言:「和上舍利弗最為上首,及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羅云:「云何,羅云!彼長者獲福為多乎?」
  羅云白佛言:
  「唯然,世尊!彼長者得福之報不可稱計:施一羅漢其福難限,何況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羅云:
  「今施五百羅漢之功德,若從眾中僧次,請一沙門,請已,供養,計此眾中差人之福,及與五百羅漢之福,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所以然者,眾中所差,其福難限,獲甘露滅盡之處。羅云當知,猶如有人自誓說曰:『吾要當飲此江河諸水。』彼人為堪任不乎?」
  羅云白佛言:
  「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閻浮地極為廣大,此閻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二者新頭,三者私陀,四者博叉,一一河者,從有五百,然,此人終不能飲水使盡,但勞其功,事終不成也。」
  「彼人復作是說:『我自有方便因緣,可得飲諸水使盡。』云何有因緣得飲諸水?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我當飲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投乎海。』云何,羅云!彼人能得飲諸水乎?」
  羅云白佛言:
  「如此方便,可得飲水使盡,所以然者,一切諸流皆歸乎海,由此因緣故,彼人得飲水盡。」
  佛告之曰:
  「如是,羅云!一切私施猶如彼流,或獲福,或不獲福,眾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決水以入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羅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從眾中出,非眾不成,云何為十?所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是謂:十人皆由眾中,非獨自立。羅云!當以此方便,知其眾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羅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稱計,當供養聖眾。羅云當知,猶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廣普,若以油投水,則遍滿其上。是故,羅云,當念供養聖眾比丘僧。如是,羅云!當作是學。」
  爾時,師子長者聞如來歎說施眾之福,不歎說餘福。爾時,長者以餘時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師子長者白世尊言:
  「適聞如來而歎說施眾之福,不歎別請人之福,自今已後常當供養聖眾。」
  佛告之曰:
  「我不作爾說:『當供養聖眾,不供養餘人。』今施畜生猶獲其福,何況餘人?但,我所說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長者!我觀此因緣義,故而說此語耳,亦不教人應施聖眾,不應施餘人。」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
  「如是,如尊教勅,自今已後,若作福業,盡當供養聖眾,不選擇人施。」
  爾時,世尊與彼長者說微妙之法,令發歡悅之心。長者聞法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師子長者意欲施立福業。
  爾時,諸天來告之曰:
  「此是向須陀洹之人,此是得須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爾時,天人即歎頌曰:
  「如來歎擇施,與此諸德士,施此獲福多,如良田生苗。」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
  爾時,天人復語長者:
  「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何以故爾?但憶如來教誡,不選擇而施。
  爾時,師子長者復以餘時,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我自憶念請聖眾飯之,有天來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須陀洹,此人得須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別。』又說此偈:
  『如來歎擇施,與此諸德士,施此獲福多,如良田生苗。』
  時,我復作是念:『如來教誡不可違戾,豈當生心選擇施乎?終無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時,我復作是念:『我當盡施一切眾生之類,汝自持戒受福無窮,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眾生,非食不濟命。』」
  佛告長者:
  「善哉!善哉!長者!行過弘誓,菩薩所施心恒平等。長者當知:若菩薩惠施之日,諸天來告之:『族姓子當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爾時,菩薩終無此心:『此應施,此不應施。』然,菩薩執意而無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長者!當念平等惠施,長夜之中獲福無量。」
  是時,師子長者憶如來教誡,熟視世尊,意不移動,即於座上得法眼淨。是時,師子長者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長者去未久,佛告諸比丘曰:
  「此師子長者憶平等施故,又視如來從頭至足,即於座上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優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謂師子長者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比對(莊春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