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增壹阿含28品4.1經 南傳:--(小部/法句經419-420註,長老偈181-182註) 關涉主題:事蹟/持戒生人天、阿羅漢無所趣 (更新)
增壹阿含28品4經[佛光本248經/4法](聲聞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鹿頭梵志,而漸遊行到大畏塜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作是說:
  「汝今,梵志!明於星宿,又兼醫藥,能療治眾病,皆解諸趣,亦復能知人死因緣,我今問汝,此是何人髑髏,為是男耶?為是女乎?復由何病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觀察,又復以手而取擊之,白世尊曰:
  「此是男子髑髏,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問曰:「由何命終?」
  梵志復[以]手捉擊之,白世尊言:「此眾病集湊,百節酸疼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當以何方治之?」
  鹿頭梵志白佛言:「當取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然後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
  「善哉!如汝所言,設此人得此藥者,亦不命終。此人今日命終,為生何處?」
  時,梵志聞已,復捉髑髏擊之,白世尊言:
  「此人命終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世尊告曰:
  「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惡趣,{生不}[不生?]善處。」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
  「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是時,鹿頭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懷妊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由何命終?」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產月未滿,復以產兒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懷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
  「如此病者,當須好酥醍醐,服之則差。」
  世尊告曰: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取命終,為生何處?」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取命終,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
  「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爾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由何疹病?」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世尊告曰:「云何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氣力虛竭,又復飢餓以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於人道。」
  世尊告曰:
  「夫餓死之人欲生善處者,此事不然,生三惡趣者可有此理。」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
  爾時,世尊復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無病,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論、後論而不相應。」
  梵志白佛:「以何緣本而不相應?」
  世尊告曰:
  「諸有男女之類,為人所害而取命終,盡生三惡趣,汝云何言生善處天上乎?」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
  「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
  「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
  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
  「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伸]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
  「我觀此髑髏,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嚮,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
  「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歎未曾有,即白佛言:
  「我今觀此,蟻子之蟲所從來處,皆悉知之,鳥獸音嚮即能別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如來正法甚為奇特!所以然者,諸法之本出於如來神口,然,阿羅漢出於經法之本。」
  世尊告曰:
  「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諸法之本出如來口,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
  爾時,梵志頭面禮足,白世尊言:
  「我能盡知九十六種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唯願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
  爾時,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所謂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梵志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鹿頭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羅漢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羅漢之行?」
  鹿頭白佛:
  「今有四種之界,云何為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謂,如來!有此四界。彼時人命終,地即自屬地,水即自屬水,火即自屬火,風即自屬風。」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幾界?」
  鹿頭白佛:「其實四界,義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義有八界?」
  鹿頭白佛:
  「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風,是謂四界。彼云何義有八界?地界有二種,或內地、{成}[或?]外地。彼云何名為內地種?髮、毛、爪、齒、身體、皮膚、筋、骨、髓、腦、腸、胃、肝、膽、脾、腎,是謂名為內地種。云何為外地種?諸有堅牢者,此名為外地種,此名為二地種。
  彼云何為水種?水種有二,或內水種、或外水種。內水種者:唌、唾、淚、尿、血、髓,是謂名為內水種。諸外軟溺物者,此名為外水種。是名二水種。
  彼云何名為火種?然火種有二,或內火、或外火。彼云何名為內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無有遺餘,此名為內火。云何名為外火?諸外物熱盛物,此名為外火種。
  云何名為風種?又風種有二,或有內風、或有外風。所謂脣內之風、眼風、頭風、出息風、入息風,一切支節{之}間[之]風,此名為內風。彼云何名為外風?所謂輕飄動搖、速疾之物,此名為外風。
  是謂,世尊!有二種,其實有四,數有八。如是,世尊!我觀此義,人若命終時,四種各歸其本。」
  世尊告曰:
  「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種有二,或內、或外,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餘三大者亦復如是,不與有常、無常共相應。是故,鹿頭!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如是,鹿頭,當作是學。」
  爾時,鹿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鹿頭」,南傳《小部/法句經419-420偈註》作「鵬耆舍婆羅門」(brāhmaṇo vaṅgīso),內容與本經相當。另外,南傳《小部/長老偈181-182偈註》另有「鹿頭長老偈的註釋」(Migasirattheragāthāvaṇṇanā)。
  「暴下」:猛烈的腹瀉。暴:急遽、猛烈;下:腹瀉。